生活,是有趣的,也是諷刺的。

首先,人們依舊在討論陸潛是否應該贏得金雀獎的這件事本身,也就說明了他們對金雀獎的某種程度認可。

也許,人們認為金雀獎太“垃圾”而不值得,但人們年年依舊為那些被金雀獎無視的作品打抱不平發聲抗議,本質也就說明了金雀獎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因為——

人們不會因為青少年選擇獎的得獎結果而歡呼或扼腕,也不會因為一個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綰紗泉娛樂獎而患得患失。

甚至於在蘭川記者協會飽受爭議、金雀獎慘遭冷遇的情況下,如此爭論的爆發,才越發變得有趣起來。

爭議本身,就是因為存在期待。

其次,即使金雀獎已經是“過街老鼠”,卻因為陸潛的存在而吸引一大部分討論熱度,這又說明了許多許多。

從“解碼遊戲”到“還魂者”再到“火星任務”最後到燕雅蘭,金雀獎得獎名單的得失,並沒有引起太多矚目;但是,當人們瀏覽得獎名單卻沒有看到陸潛的名字,支持者和反對者們就爭前恐後地浮出水面來。

不管是喜歡還是憎恨,亦或者是對陸潛曝光率過度頻繁的反感,但沒有人能夠否認,陸潛就是焦點——

哪怕是蘭川記者協會,在局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也暗搓搓地絆了陸潛和藍鯨影業一腳,是軟柿子也是出頭鳥。

但是,上述情況,有趣歸有趣,卻不是真正的關鍵,如果蘭川記者協會就滿足於此的話,段位就太低了。

真正的看點也是唯一重要的看點,還在後面:

最後,社交網路之上湧現出這樣一種觀點。

“陸潛導演知道自己的行為後果,但他沒有退縮也沒有保守,依舊選擇勇敢地表明立場,並且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

“哪怕代價是犧牲整個頒獎季的前程,導演也沒有退縮,展現出了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魄力,這才是真正的偶像。”

“犧牲”,當陸潛和這樣一個關鍵詞掛鉤的時候,輿論風暴也就漸漸醞釀了起來。

表面看起來,這是支援陸潛的言論,讚美陸潛的“英雄行為”,甚至一鼓作氣地將陸潛推上神壇令人敬仰膜拜。

細細深究起來,卻隱藏著一系列陷阱:

第一,陸潛犧牲頒獎季前景,這是否意味著藍鯨影業對頒獎季已經沒有期待?

第二,與其他人截然不同的魄力,這是在內涵湯均一和梅林雲他們嗎?

第三,陸潛的挺身而出,也許目的並不純粹,陸潛也只是一個狡猾的機會主義者?

第四,如果一切都是陸潛的陰謀,藍鯨影業也在謀算,那麼他們和蘭川記者協會、和韋維的區別在哪裡?誰能夠確定,他們不會成為下一個韋維呢?

第五,當陸潛成為一個“正義”的符號光芒萬丈,那麼其他行業同僚們會如何看待呢?如果只是像董瑞茜和湯守一那樣,同行們應該願意落落大方地送上掌聲;但過譽的話,人們的心理平衡可能就會被打破——

因為陸潛的存在就是對他們的一種諷刺。

“聖人”。

這是一個至高榮譽,但同時也是沉重枷鎖,如果一個人冠以聖人的名號,看似純粹的事情卻往往更加複雜。

也許,這種觀點的出發點是積極的,但“過猶不及”放在任何時候都顯得如此恰當。

也許,這種聲音根本就是蘭川記者協會放出來的,還有一種策略叫做“捧殺”。

然後,就可以看到蘭川記者協會充分調動龐大人脈,推波助瀾,“犧牲自我的聖人”形象很快就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