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 標準結局(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遊客”裡,物理層面的碰撞全是都是為了心理層面的轉折做鋪墊,每次對話每次衝突都能夠看到情感與心理的流動。
但在“愛人”裡,過度轉折過度戲劇過度狗血,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心理層面的波瀾。
陸潛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準確而利落地抓住兩個角色的轉變弧光,並且透過兩場戲的表演呈現出來,然而還是沒有能夠抵擋住“戲劇性”的摧枯拉朽,最終陸潛就用物理層面的碰撞來掩飾心理層面的弱勢——
奔跑,割喉,錘擊,暈倒,衝突……
這些“動作”的存在,全部都是為了將心理轉變透過動作展現出來的表面化程式,因為視覺和聽覺衝擊越強烈,觀眾就越容易沉浸在感官的體驗之中,從而忽略心理層面的共鳴,被捲入影像風暴之中。
於是,“愛人”的解讀空間也就遠遠遜色於“遊客”。
這是一次退步。
不得不承認,影評人們終究還是專業,一語中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地剖析並且抓住陸潛創作過程中的小心思,終究還是瞞不過他們。
藍鯨影業內部閱讀到這些評論的時候,紛紛表示出擔憂,這是否會影響到電影的後續宣傳?
屈雨時卻顯得非常澹定,準確來說,有些哭笑不得。
“你們忘記了嗎?導演說了,這次的電影本來就是按照商業作品發行,我們放棄點映直接進入公映階段,就是因為‘愛人’的商業屬性。”
換而言之,陸潛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並且也沒有避諱這一點,如果影評人們認為,這樣的批評可以打擊到陸潛,那麼他們才是太天真。
更何況,不要忽略一個事實——
即使吐槽如此勐烈,但影評人們依舊給出了“中評”,而不是“差評”,這也側面證明了,內心深處他們也依舊肯定陸潛的工作。
作為一部商業電影,這些“批評”,其實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一種肯定,因為“愛人”沒有“遊客”那麼深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具有娛樂性,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吸引力自然更高。
這是好事。
再看看其他好評,也就一目瞭然了,畢竟中評才只有區區十個而已,其他滿滿當當全部都是一片讚揚。
自陸潛橫空出世以來,“好評”刷屏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就是因為如此,陸潛的躥升速度才如此之快,但再次看到“標準結局”,也還是令人感嘆,這位年輕導演目前正處於自己職業生涯的創作井噴期。
“愛人”,也許是一次商業與藝術碰撞的嘗試,同時也是陸潛此前所不曾嘗試過的,而這一步,似乎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