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浮躁的時代裡,依舊能夠如此專注在專業上的工作著實不多了。

“真正能夠學習到東西,並且,真正能夠專注自己喜歡的東西”。

回想一下“愛人”開拍以來短短一週的時間,尹書堂不得不承認,這句話是正確的,他現在也有些慶幸自己答應了陸潛。

抬起手中的咖啡,又喝了一口,現在才是凌晨五點,尹書堂需要醒神一下,接下來這場戲燈光非常重要,他們需要藉助自然光,也就是藍色時刻的光線;卻又不能完全依賴自然光,光影對演員的覆蓋需要做出調整。

呼……

尹書堂的大腦已經開始運轉起來。

“愛人”劇組就是如此,經歷小小的波瀾,但轉眼就平復下去,所有人又專心致志地投入日常工作之中。

然而,遺憾的是,今天這場戲遭遇了一點挫折。

同一場戲,他們已經第四次拍攝,眼看著短暫的藍色時刻就要消失,太陽掙脫束縛爬上地平線的話,陸潛所期待的自然光線就要消失。

這也意味著,要麼就是利用人工燈光製造出畫面效果;要麼就是重新彩排,然後等待明天的藍色時刻再拍攝——

至於明天的天空能見度是否能夠等到藍色時刻,光線效果又是什麼情況,那就不知道了。

尹書堂是一個身經百戰的燈光師,在獨立劇組裡,資金限制往往是最大問題。

有時候,演員們願意配合劇組等待自然光,畢竟自然光最“便宜”,不需要額外的裝置支出,一次不成,那就等待下一次,那麼除了消耗時間之外,總是能夠等到拍攝機會的。

但有時候,演員們也要餬口,不可能無止境地配合劇組等待下去,他們可能也需要尋找其他工作機會,所以,劇組總是需要想方設法達到最佳效果。

一直以來,普通觀眾都非常好奇,為什麼同樣都是業餘作品或者獨立作品,有的作品看起來就那麼廉價,貼上“大學生習作”的標籤;有的作品卻看起來非常高階,哪怕是大學生畢業作品也散發出獨特質感。

其實,對獨立作品來說,燈光和攝影就是質感的關鍵,一個有專業燈光並且配備專業裝置的劇組和一個沒有的,拍攝出來的作品基本就是兩回事。

對此,尹書堂再清楚不過了。

所以,尹書堂現在就已經開始思考不同解決方案,畢竟此時看起來,張本卿依舊沒有進入狀態的跡象。

重點是,導演對於這場戲的情緒狀態要求是什麼,所謂的藍色時刻,是作為時間點定位故事的發生狀況,還是作為烘托氣氛和人物的輔助功能,亦或者是二者兼有之,這些細節的要求都可能改變尹書堂布置燈光的方案。

顯而易見地,尹書堂和蘇子一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尹書堂也沒有準備複製或者模仿蘇子一的風格,他依舊會堅持自己的理解賦予電影不同的質感。

站在監視器的後方,尹書堂的視線已經開始打量起來,然後圍繞著張本卿打轉,思緒飛快地轉動起來。

“……卡!”

果然,耳邊再次傳來導演的聲音,打斷了張本卿的表演:

還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