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 演員選擇(第2/2頁)
章節報錯
“顯然,女主角就是董瑞茜,而男主角方面的話,我們正在考慮陶染。”
說話的同時,魏勝新不動聲色地細細觀察陸潛的表情:
他們都知道“陶染”這個名字在過去這幾個月裡意味著什麼,但魏勝新好奇著,陸潛又會如何反應。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試探。
陸潛,依舊非常專心,似乎正在全心全意思考魏勝新的演員人選,表情沒有任何波動。
魏勝新的眼神微不可見地輕輕閃動些許,然後才接著說道。
“當然,這只是一個構想,我們根據演員來構建角色,給予角色一個鮮明形象,然後再完成劇本創作。”
“但這並不意味著,最終就是構想的演員出演角色,我們還需要做好多手準備。”
在電影產業裡,“等待”還核心名詞——
如果想要製作電影,但沒有好劇本,必須等待;如果出現優秀劇本,但沒有投資,繼續等待;如果有好劇本也找到了投資,但頂級巨星不願意出演,還是等待。
這是玩笑,卻也是事實,一部電影從靈感到最終上映,需要經歷千山萬水、層層阻礙,確實困難重重。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建立專案之初,導演或者製片人就會構建整個藍圖:
男主角最合適的選擇是李奧,女主角最合適的選擇是柴少妍,導演最合適的選擇是江澄海,還有男配角、女配角等等等等。
每個角色,嵌入一個真實物件,不用擔心這些選擇是否太過大牌、遙不可及,而是構建出自己對專案的畫面感,進而爭取投資。
準確來說,在劇本出現之前,專案僅僅是編輯或者導演或者製片人腦海裡的一個雛形,他們就需要讓“想象”具體化,這樣才是專案的正確開啟方式。
至於立項之後,劇本創作是否順利,李奧和柴少妍這樣的頂級大牌是否感興趣,專案合作過程是否會發生其他變數,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改編劇本,也同樣如此。
因為原著作者在創作的時候,腦海裡往往也有一個形象,可能是公眾人物,也可能是自己身邊的普通人,但不管如何,總是能夠找到一個原型。
在改編的時候,作者自然希望能夠尋找到一個儘可能接近自己腦海原型的演員扮演角色。
簡單舉例的話。
“暮光之城”的原著作者,在創作男主角的時候,腦海裡浮現的人物形象是當時依舊籍籍無名在小螢幕上打拼的亨利卡維爾(HenryCavill)。
所以在電影投入改編制作的時候,作者也要求卡維爾前來試鏡,並且非常滿意;然而製作人和導演卻認為卡維爾的形象不太適合,最終選擇了羅伯特帕丁森(RobertPattinson)。
演員的形象,對人物是一種補充也是一種詮釋,從選角就能夠看出整個專案的定位,畢竟觀眾還是“視覺動物”,人物形象往往就是腦海裡的第一印象。
從魏勝新的話語就能夠看出來,選擇董瑞茜應該就是考慮到這是她的專案,卻沒有想到董瑞茜甜美芭比娃娃的形象和角色的契合度。
而選擇陶染則純粹是流量,畢竟陶染著實太年輕了,他和董瑞茜搭檔演中年夫婦,感覺著實有點奇怪。
但這就是電影產業,利益至上、娛樂至死,只要能夠賺錢,又有什麼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