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陸潛放棄自己執掌導筒,邀請侯曉川肩負重任,就是希望透過侯曉川獨特的鏡頭語言呈現故事,甚至整個武打設計也全部推翻重來,本質來說就是希望在復古動作型別電影裡,進一步開發出細分化的小型別,真正讓型別電影重新煥發出生命力。

陸潛對侯曉川,寄予厚望。

從最終版本來看,侯曉川沒有辜負陸潛的信任——

冷峻陰鬱,乾脆利落,犀利強硬,整個畫面就透露出一抹深邃的藍色,侯曉川用剪輯和配樂交織出一闕慷慨激昂的旋律。

和陸潛最顯著的不同就在於,侯曉川有意識地將鏡頭稍稍拉遠,從頭到尾甚至很少很少對準管舟的正臉,更多是透過光影剪出他的側臉和背影,這也使得人物和觀眾產生一種疏離,這與“突襲”的代入感沉浸感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宛若流水一般的畫面卻賦予角色一種神秘,甚至利用這種孤決清冷來凸顯出角色自身的仁慈和悲涼,目眩神迷之間就已經為之沉醉,管舟那張娃娃臉在侯曉川的鏡頭裡居然展現出一種淡淡的哀傷。

觀影過程中,穹頂影院窸窸窣窣的低聲驚呼此起彼伏、持續不斷,血漿崩裂的炫酷鏡頭讓腎上腺素紛紛激盪,但扣人心絃的打鬥場面又快速掐住喉嚨,驚呼聲才剛剛冒出來,緊接著就屏住呼吸繼續觀看。

置身其中,享受著如同過山車一般的刺激體驗,再次證明大熒幕的獨特魅力。

不過,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

過猶不及。

侯曉川沒有能夠剋制住自己,太過想要證明自己,以至於太過炫技也太過煽情,慢鏡頭的運用略顯多餘,甚至是突兀地打斷情緒。

另外,第三幕的高潮打鬥戲份,沒有剋制的排程和剪輯反而丟失了真刀真槍的精彩,比起前兩幕的打鬥戲份來說明顯遜色,應該引爆的情緒在這裡卻是出現了回落,這對於商業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個遺憾。

在侯曉川創作巔峰期的時候,這些毛病短板都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瑕不掩瑜,整體質量依舊令人眼前一亮。

更何況,陸潛真正看中侯曉川的特質在於,全域性掌控,從第一部的草灰蛇線一路串聯到第二部和第三部,進而形成一個恢弘全域性,這也是侯曉川記者出身的一個特長,希望能夠讓系列電影脫胎換骨。

從這一點來看,“疾速追殺”出色地完成了系列開啟的任務,甚至還高於預期,顯然,侯曉川寶刀未老。

當電影結束,整個放映廳陷入黑暗,全場觀眾沒有發出聲音,靜靜感受著心臟撞擊胸膛的響動時刻,無疑是整個夜晚最美妙也最動人的時刻;然後,字幕緩緩上行,放映廳就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比起言語來說,掌聲才是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情緒表達手段,從稀稀拉拉到轟轟烈烈,掌聲漸漸匯聚在一起,爆發出難以置信的能量,點亮整個穹頂影院。

如此場景,即使經歷十次百次,但每次重新經歷的時候,依舊忍不住心潮澎湃,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

電影,多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