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的陸潛,江排風有些哀傷,二十二歲,如同向日葵般欣欣向榮的年齡,卻已經收穫如此多讚譽,並且依舊在持續攀登事業高峰。

話語說完,江排風眼睛裡的光芒就微微暗淡了下來。

陸潛無法理解江排風的滄桑,畢竟他沒有經歷過跌宕起伏的一切,他的人生閱歷還不足以明白這些;但陸潛能夠理解江排風的無力和困惑。

創作,是這樣一回事。

當你被困在其中閉門造車的時候,反反覆覆審視自己的工作,自以為了如指掌每個細節,即使出現問題,自己也能夠明白;然而事實卻是,正是因為這種熟悉,如同蛛網一般將自己困住,容易忽略真相。

所以,創作需要靈感的碰撞、需要意見的交換、也需要想法的思辨,否則,火花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江導演,顯然,一切都走在軌道上,但我們稍稍偏離了一些位置,事情必須做出調整……”

“怎麼調整?”

不等陸潛說完,江排風就直挺挺地一句話撞擊回來,然後連珠炮式地持續提問。

“燈光?攝影?劇本?”

其實,一場戲出現問題,或者拍攝狀態不對勁,有很多可能,整個劇組方方面面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如果像江排風這樣,堅定不移地認為,每個環節都沒有問題,每個環節都無需調整,那就會走入死衚衕。

在陸潛看來,能夠改變這場戲情緒能量的方式,有很多,燈光、攝影、構圖、乃至於臺詞等等都可以;但是,這些變數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是說,這是江排風最自信也最熟悉的部分,如果陸潛改動的話,就等於往江排風的電影裡植入自己的風格,結果可能會打亂江排風自己的公式。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江導演,我們想要呈現出一場符合自己預期的戲份,調整,總是客觀存在的,有時候是調整他們,有時候是調整我們,唯一能夠肯定的就是,自己腦海裡的畫面遲遲沒有出現,肯定有環節是不對勁的。”

“那麼,既然不能從框架著手調整,不如從變數調整。”

陸潛的話語,讓江排風的眉頭再次微蹙起來,區別在於,這次不是煩躁和憤怒,而是思考,眼神裡的困惑也跟著浮現出來,“變數?”

陸潛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只是微笑地迎向江排風的目光。

江排風又思考了片刻,“你是說……表演?”

陸潛依舊沒有給予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保持微笑,注視著江排風。

恰恰是這樣沒有攻擊性卻又暗中完成引導和掌控的態度,讓江排風冷靜下來,沒有等待陸潛的回答,而是轉頭看向片場,眼神裡流露出斟酌的神色:

調整表演嗎?

這似乎是可行的,但問題就在於,應該如何調整呢?

老實說,調教演員,這確實不是江排風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