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人見人愛(第1/2頁)
章節報錯
陸潛,真的人見人愛嗎?
顯然未必。
站在宣傳角度來看,陸潛和陶染之間的紛紛擾擾確實引爆了流量,為“遊客”、為電影節都拉了不少關注,前後多次登上熱搜榜就是最直觀的證明,如此熱度在三大電影節都已經許久許久不曾感受到了。
但站在電影角度來看,原本應該屬於電影大放異彩的平臺,卻被流量搶走焦點,這無疑是遺憾的,甚至是令人生厭的,同時也是三大電影節一致反對乃至抗拒的,從骨子裡、從靈魂裡透露出的排斥。
就好像陶染前來蔚海鍍金。
人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這是時代前進利益至上和娛樂至死的必然程序,所有藝術領域都不可避免,三大電影節自然也不能例外——陶染是贊助商邀請來的,而贊助商就是藝術活動能夠繼續的保障。
可是,陶染出現在紅地毯,卻並不意味著電影人們需要追捧需要跪舔,真正的電影人都不會給予任何關心,就當作陶染是另外一位觀眾,電影節總是敞開懷抱歡迎不同觀眾前來參與的,同時也儘可能避免過多關注而帶來場外爭議,搶走報道版面,搶走屬於電影的光芒。
對陶染是如此,對陸潛也不例外,這些藝術家們的清高是一視同仁的。
而且,陸潛本來就是“偶像歌手”出身,刻板印象的偏見就可能更加嚴重。
也正是因為如此,即使“遊客”劇組被召回,但包括班菲菲在內的記者都不認為陸潛能夠拿獎,顯然曾遠文是更加靠譜的猜測;而曾遠文之外,陸潛以編劇身份贏得最佳編劇則是第二種可能,普遍觀點都是如此。
誰能夠想到?
意外,就這樣誕生了!
更有趣的是,還沒有等待記者抱怨和嘲諷,陸潛就已經用輕盈的調侃口吻狠狠吐槽了一番。
看來,陸潛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經名聲在外”;而且,陸潛自己也不喜歡場外爭議搶走屬於電影的光彩,字裡行間的拳拳真心成功打動在場的每一個人。
也許有人認為陸潛是在作秀,純粹是一場表演,但真正在現場感受到陸潛的語氣、表情和神態,就能夠深深感受到那股魅力。
為之折服。
不由地,腦海裡就浮現出那些記憶,“突襲”首映式的“讓電影迴歸電影”、面對譚蕭主動提起新聞事件的一筆帶過、此次蔚海電影節映前新聞釋出會的冷嘲熱諷……一個一個碎片,就這樣拼湊出陸潛的形象——
比起語言來說,行動總是更加有效的,然後,語言和行動形成互文,交匯成為眼前自我調侃的陸潛。
於是,全場共鳴,這次的掌聲比此前任何一次都更加洶湧更加熱烈,電影人們就這樣牢牢地團結起來。
陸潛再次低頭看了看手中的獎狀和獎盃,嘴角的笑容輕輕上揚起來。
“它們,比想象得輕一些,我甚至懷疑這是一個夢境,手裡抓住的物件沒有任何重量,一點都踏實不下來。”
“但是,又比想象得重一些,沉甸甸的份量壓在胸口,以至於我現在就已經開始擔心,也許這就是我職業生涯的巔峰,經過這裡之後就只有下坡路在前方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