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工作多多(第2/2頁)
章節報錯
對於陸潛來說,他需要什麼,詢問紀敘就可以了。至於紀敘如何完成要求、劇組又怎麼運轉起來,那就不是他需要擔心的事情了。
既然紀敘說,他們需要一個清晰的組織架構,那麼他們就需要。
而且,陸潛知道這還不是全部,沒有聽到紀敘剛才說了一句“首先”嗎?
果然,“其次”馬上就來了。
“其次,電影拍攝完成之後,發行、上映、宣傳,這又是非常複雜的流程,你不會想要再經歷一次‘解除好友’的。”
“我們需要成立一家公司,最好擁有自己的發行渠道和宣傳團隊。”
其實,建立發行渠道,並不困難,簡單來說,就是和院線展開合作討論:
每部電影上映的時候需要在多少院線、多少銀幕、什麼時間段排片,第一週排片率如何、後續第二週第三週排片率又如何,票房分紅比例應該如何,電影海報在電影院裡的位置以及售票員的宣傳比例如何。
諸如此類等等。
建立發行渠道也就意味著公司需要建立一個專業部門,支付這些專業人士的工資,這是一個龐大的支出,對於小公司來說,往往可能入不敷出,所以選擇與專業發行公司合作,反而讓事情更加簡單。
那麼,大門影業又是怎麼回事呢?
顯然他們不缺錢,但為什麼還要流光影業牽線搭橋呢?
早年,大門影業確實缺錢,而且他們的作品往往都是劍走偏鋒,票房表現非常不穩定,建立發行渠道並不划算,所以他們就放棄了。
後期,大門影業漸漸做大做強,他們自己也沒有預料到公司能夠達到現在的規模,當他們準備建立發行渠道的時候就已經太遲了——
院線也不是傻瓜,對於大門影業如此級別的公司,要求自然更加繁瑣。
比如面對小公司,院線可能就一刀切,票房分紅固定是35%;但面對大門影業,他們就要求按照個例來談,每部電影和每部電影需要分開來談判。
而且,八大院線全部團結起來,大門影業也是束手無策,談判也就陷入僵局;其他六大電影公司也全部都是競爭者,巴不得看到大門影業繼續沒有發行渠道,沒有落井下石就已經展現出大公司的氣度了。
現在,流光影業扮演的就是牽線搭橋的角色,讓大門影業和八大院線面對面地在一個會議室裡坐下來談,以更加高效也更加直接的方式尋求發行渠道的合作方式。
歸根結底,並不是說大門影業做不到,而是利益糾葛的拔河,同時還是資歷與人脈所導致的資訊不對等。
紀敘現在就已經看出了全域性,與其陷入被動之後再尋找解決辦法,不如早早掌握主動——
當然,代價就是,公司成立之初就需要揹負整個部門的成本支出。
但紀敘並不擔心。
“解除好友”的票房分紅就足夠他們支撐一段時間了,更何況,他對“突襲”也有信心,又或者應該說,他對陸潛有信心。
陸潛眨巴眨巴眼睛,確定紀敘已經說出想法之後,不由露出了一個笑容。
“我只是準備拍攝一部電影,怎麼突然就演變成為建立一家公司了呢?”
“不過,你說的對,我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