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錄製“湯臣有話說”等等那一天,他們在途中看到了那場意外的火災,那群消防員衝進火場的身影,一直在陸潛的腦海裡盤旋。

因為距離太遠而看不清楚,反而是給電影創作者留下了浮想聯翩的空間,描繪著他們如何闖進火場如何英勇戰鬥的畫面,然後一切都變得生動起來,伴隨著畫面,故事也就跟著慢慢清晰起來:

“突襲”。

不是消防員,而是特警隊的故事。

這部在2011年上映的電影,來自印度尼西亞,是非常非常特別的一部作品。

整個故事框架十分簡單,聚焦在一位特警隊隊員身上,他必須跟隨隊友前往雅加達貧民窟深處的一處龍潭虎穴,那裡聚集著無數臭名昭著的壞蛋,沒有任何執法機關能夠靠近,現在,在黎明前黑暗與寂靜的掩護下,精英特警隊就肩負著攻破這棟大樓的艱鉅任務。

這,就是全部了。

電影堪稱是簡單粗暴的極致,幾乎沒有任何劇情,多方對峙,從頭打到尾,從槍戰交火到赤手空拳,乾脆利落、酣暢淋漓,鏡頭排程和氣氛營造更是將腎上腺素全面引爆,重新喚醒復古動作電影的精彩。

2014年,基努裡維斯(KeanuReeves)主演的電影“疾速追殺”取得巨大成功,久違地讓人們感受到對冷兵器時代動作電影的喜愛,在票房井噴之後,這部作品從一部衍生到了三部,成為系列電影。

客觀來說,“疾速追殺”是好看的,但在“突襲”面前,卻只能算是嬰兒水準。

原因有二。

第一,基努裡維斯的身手。

拍攝“疾速追殺”的時候,基努已經年逾五十,武打動作全部自己上陣,但他本來就沒有傳統的武術功底,再加上年齡,動作遲緩卻必須依靠剪輯幫忙,在拳拳到肉、刀刀致命的動作電影裡,這是非常致命的。

“突襲”的主演伊科烏艾斯(IkoUwais)在成為演員之前,是一名專業的印尼傳統武術家,整個武打設計完全沿襲東南亞武術風格的特點,快準狠,而且身體每個部位都能夠成為武器,動作設計精彩絕倫。

而且,“突襲”的整個製作班底,主要演員全部都是專業武術家。

值得一提的是,“突襲”的兩位反派演員,後來又在“疾速追殺3”裡扮演終極反派,這也是一種姻緣了。

第二,導演排程。

“突襲”的導演是加雷斯埃文斯(GarethEvans),威爾士人,結婚後搬家到印度尼西亞,因為拍攝紀錄片入行,最擅長用場面排程和鏡頭剪輯來製造視覺衝擊力,後來他還拍攝了“使徒”以及“倫敦黑幫”。

客觀來說,“突襲”的劇情是可以無視的,但如果純粹只是武術對決,那還不如觀看拳擊比賽或者武術對打呢,真正讓電影煥發出生命力的,就是導演對於鏡頭的排程和畫面的設計,行雲流水地讓觀眾進入電影世界裡,感受著腎上腺素頻頻飆升的快感。

曾經在八十年代,動作電影風靡全球,不同風格的動作電影層出不窮,但後來型別電影就慢慢走進死衚衕,型別電影似乎很難創新,也很難迸發出生命力,一直到“突襲”的重新登場。

2011年,“突襲”在多倫多電影節登場,引發觀眾的一片驚呼,可惜因為印度尼西亞電影的市場份額太小,全球推廣困難重重,沒有能夠引爆票房,但製片人們還是紛紛看到了型別電影重新復甦的可能。

於是,一方面,“突襲”的改編版權很快就賣出去了;另一方面,也推動了電影公司開始籌備動作電影的腳步,“疾速追殺”就是這股風潮裡誕生的一員。

陸潛就想著,如果由他來拍攝“突襲”,那麼到底會呈現出一種什麼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