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初事情發生的時候,他自己就雲裡霧裡,搞不清楚情況,再加上流光影業的事情,所以他錯過了正面回應的機會,然後他的聲音就消失了。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他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讓人們聽到“站在陸潛視角如何看待這個故事”。

……

江士奇,“娛樂週刊”記者,當初“盤古”的宣傳鋪天蓋地的時候,正是他的一篇報道另闢蹊徑,讓小部分觀眾注意到了“解除好友”。

即使是江士奇自己也沒有預料到,短短數週之內,“解除好友”就演變成為今年夏天最盛大的一個現象;同樣也沒有預料到,自己和導演的首次見面居然是這樣的場合。

不過,有一點江士奇是能夠確定的,在無數媒體採訪邀約之中,陸潛選擇了“娛樂週刊”作為發聲平臺,這就是他的機會。

裝置組正在忙碌搭建攝影機和燈光等等,江士奇打過招呼問候之後,偷偷地打量眼前的年輕導演。

看起來真的非常非常年輕,此時沒有什麼表情,略顯嚴肅,就能夠感受到由內而外散發出來一股氣場,宛若折射月光的寶劍一般,眉宇之間的清雋疏朗彷彿潺潺流動的清澗,讓人不由自主就想要多看兩眼。

似乎察覺到江士奇的視線,他也跟著望了過來,展露一抹淺淺的微笑,剎那間冰雪融化,孩子般的乾淨和陽光撲面而來,連帶著江士奇也下意識地跟著展露笑容表示回應。

“怎麼了,記者先生?”

“沒,沒有。就只是好奇,為什麼你會選擇直播的方式進行回應?”

按照常理來說,往往都是選擇文字回應。因為公關稿能夠經過再三打磨修飾,以最完美的方式給予回應。

如果選擇採訪或者對話的話,稍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出現紕漏,然後引發新一波的抵制和咒罵狂潮。

然而,陸潛卻選擇了風險最大的直播?

“我說,那是因為我沒有社交網路賬號,沒有辦法進行文字回應,你相信嗎?”

江士奇注視著陸潛真誠的眼睛,稍稍遲疑了片刻,然後點點頭表示肯定。

陸潛歡快地大笑了起來。

其實他是有社交網路賬號的,以前偶像歌手時候的賬號,但陸潛告別流光影業之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他也不打算使用。

導演嘛,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就好,他不想花費時間在社交網路上經營自己的人設,觀眾們不熟悉導演也沒有關係,只要喜歡他的電影就好。

“因為我是坦然的,我願意面對面地展開對話,解釋那些疑惑。”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江士奇卻能夠感受到陸潛的底氣。

突然,江士奇就想起一件事,從頭到尾,譚蕭都是透過社交網路進行對話,卻從來不曾接受過採訪對話,這是否意味著,她的所有文字都是經過公關人員修飾的呢?

悄悄地,江士奇將這個猜測隱藏起來,然後,工作人員的準備就已經結束。

七月十日,週四,下午六點。

在“月亮報”的爆料引爆社交網路熱議狂潮整整八個小時之後,“娛樂週刊”透過全球最大直播平臺“秒針”正式播出“對話陸潛”的節目,如此大膽又如此直接的回應方式吸引了無數目光。

熙熙攘攘地,無數網友蜂擁進入直播間,挑戰網路的承受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