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好了,如果你是說電影的話。”

陸潛那雲淡風輕的聲音傳過來,蘇子一意識到自己的悄悄話已經被聽到,連忙誇張地挺直腰桿開啟胸膛。

“好呀好呀,那就再好不過了,我們終於可以開工了。”

蘇子一是陸潛在綜藝節目拍攝現場認識的一個小夥伴。

明明是懷抱著電影夢想的燈光師,卻因為電影劇組的實習工作無法維持生計,而不得不在不同綜藝節目、電視劇現場打零工來維持生計。

許多普通觀眾對於電影往往有這樣一個誤解,那就是電影是“講故事”的,所以,導演也就是講故事的,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分辨導演和編劇的區別,同樣也沒有辦法分辨電視劇和電影的區別。

行業內部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戲劇是演員的藝術,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

什麼意思?

戲劇,觀眾近距離觀看舞臺,感受的是演員表演力量的撲面而來,考驗的是演員現場表演的深厚功底。特別是許多戲劇,臺詞非常密集,觀眾往往很難立刻進入故事,因此觀眾欣賞的,就是演員的魅力。

電視劇,篇幅足夠,承載的是人物命運和故事興衰,觀眾想要觀看劇情,跟隨著角色品嚐酸甜苦辣。編劇也就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說是整部劇集質量的核心關鍵,許多經典劇集的編劇往往都是一個團隊。

電影,置身於電影院裡則需要感受大螢幕的光影效果,畫面、光線、色彩、音響所營造出來的世界。故事很重要,但如何講述故事、呈現故事更加重要,導演就是站在幕後掌控全域性的獨一無二存在。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Scorsese)才會吐槽說,漫威不是電影(cinema)。

在這裡,斯科塞斯所說的是“電影院觀看電影所感受到的光影魅力”,運鏡、剪輯、構圖、排程所展現出來的獨特魅力。

當然,“漫威電影”擁有無數愛好者,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系列電影卻更像電視劇,主打的是角色魅力,的確沒有“電影感”。

那麼,電影感到底應該如何營造呢?

燈光、攝影、服裝、佈景,這些是基礎;鏡頭排程、畫面剪輯、音響效果,這些是框架;演員和劇本則是血肉,全部在導演的腦海裡完成結構整合,如同藝術品一般整合起來——

其實,電影感與是否深奧、是否深刻、是否能夠引發反思、是否具備藝術價值,從來都沒有關係,哪怕是爆米花商業電影,也同樣可以具備電影感的,比如“阿凡達”。

導演,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一部優秀的電影,從來就不僅僅是關於故事和表演的。

然而,製作出一部真正具有“電影感”的作品,從來就不容易。

因為追逐票房和利益,製片人往往更加重視大牌演員或者頂尖導演,忽略攝影師、佈景師、造型師、剪輯師以及其他幕後團隊的重要性,其中,燈光師也很少很少得到相對應的稱讚,甚至直接草草歸納到攝影組,沒有給予相對應的單獨位置。

其實,一名優秀的燈光師,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簡單舉例,一位演員在不化妝的情況下,燈光師依舊能夠透過打光,掩飾演員的缺點,呈現出最好的輪廓;又或者,不同場景不同狀況採用不同燈光,對於觀眾的心理暗示代入感,都能夠製造出不同效果。

燈光師在電影產業裡扮演的重要角色,遠遠沒有得到相對應的認可。

蘇子一就是這樣一位懷抱著遠大夢想的燈光師。

千萬不要小看蘇子一那瘦瘦弱弱的身型,好像微風一吹就會騰雲駕霧隨風而逝一般,但那雙滴溜溜轉動的墨黑眼眸時時刻刻都在觀察著不同環境不同光線的影響,完全就是一個痴人,在燈光方面的鑽研絕對有兩把刷子。

他能夠和陸潛成為朋友,就是因為陸潛在綜藝節目現場,一眼就看出燈光師的功勞,這讓蘇子一非常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