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如今這個時候,從哥倫比亞向南推進戰爭這種事情,就不需要曾雲風親自出馬了,他只需要坐鎮波哥大就行了。

波哥大是哥倫比亞的首府,他只需要在那裡坐鎮,在後方調配糧草軍火就行了。

而現如今的槍械軍火大多數都是前膛槍,更多的直接的接觸作戰可能還需要白刃斬,所以一場大戰過程中,白刃戰是幾乎少不了的。

現如今的槍械激發效率很低,而在工業革命蒸汽機出現以前,槍管打磨幾乎都是要靠人力的。

打磨槍管首先用淬過火的粗鋼條做成的鏜刀將槍管進行粗加工,基本上是一個人搖動鏜刀,一個人推動槍管前進,反覆幾次完成槍管內部的粗膛。

第二步,再用頭部為三稜柱狀的鋼條做成的絞刀絞鏜,這樣就可以攪出內部光滑的內壁,這裡面可能還要墊一個木質墊條以及紙墊條。

鉸刀也不是三個面都參與鏟刮,只有一個面進行鏟掛,且平面部分要用木料和紙墊著。

如果槍管口徑偏小,就在木料和鉸刀之間加一張紙,絞一次之後還偏小,就再加一張,直到達到滿意。

所以現在打磨出來的槍械幾乎都是手工的,而且槍械口徑要想做到後世那麼精準是不可能的,這也導致了現如今的槍會出現炸膛以及各種問題。

做線膛槍則需要在槍管打磨好之後拉膛線,拉膛線其實和鉸鏜差不多,只不過拉膛線的刀具只有一個齒接觸槍管,並且是固定槍管不動,推動刀具往槍管裡面捅,刀具是由一根刻有旋轉螺紋的軸帶動,這樣就可以在槍管裡刮出一條旋轉膛線,膛線的的深淺也是用紙條來控制的。

推動一次到平順以後就墊一張紙條,然後再推,經過幾次之後,就可以得到一根足夠深的膛線,只不過在當前這個時代,就算是拉了膛線的線膛槍,因為氣密性的原因以及前裝槍的侷限性,這種線膛槍往裡面裝子彈非常困難,很被士兵嫌棄。

通常還要用通條使勁的往裡懟,直到將子彈懟到頂住後面的底火,很是麻煩。

這個時候,曾雲風就想到了後裝槍的好處了。

而且現在的前裝槍火藥的定量問題也沒有幾個國家解決,反倒是在拿破崙上位之後,定裝了紙殼彈。

曾雲風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就目前而言,槍械還遠遠達不到曾雲風要求的標準。

最起碼在曾雲風看來,使用這種前裝前裝槍作戰打起來都費勁,而且在中間的過程中,尤其是加裝火藥以及子彈的過程中,純粹就是浪費生命。

不知道在哪個間隙過程中就會被對面的槍手打死。

這在曾雲風看來,純粹就是一種暴殄天命的做法,只不過侷限於當前的技術,也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

而且當前的很多火炮都是生鐵炮和銅炮,想要做鋼炮也很難,更別說機械鑽床。

由此也可見工業革命給整個世界帶來了什麼樣的進步。

不過,雖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了很多先進的生產力,讓布匹、紡織以及一系列的問題得到解決,可是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戰爭。

隨著槍械越發完善,製造愈發容易,各個國家的野心也在逐漸膨脹,戰爭在後期變得異常的慘烈和殘酷。

從最開始的線列陣排槍作戰到之後的後裝槍,人可以趴在地上進行射擊。

戰爭的烈度開始逐漸攀升,再到火炮可以拉膛線,定裝炮彈,甚至用金屬彈殼定裝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