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大多數漢人投降派,尤其是歷經幾代官宦生涯,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且都已經抬旗入籍的這些個投降派漢人來說,他們最大的期望其實就是在他們的主子面前謀奪更多的地位罷了。

至於所謂的忠君愛國,在曾雲風看來就是個笑話,這些讀書人的骨頭其實軟的很。

張廷玉他的父親張英,他們張家一眾人,做了很多,可是為了一個配享太廟張廷玉幾乎把自己心思全掏空了,他也成為了清王朝唯一一個做到的人。

其實這些投降派漢人為清王朝在中原地區扎深根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甚至有時候為了逢合上意,他們拼命的篡改史料,可即使這樣,最後也沒能逃得過一場滔天大禍。

好在張廷玉這樣的人夠機敏,夠聰慧,激流勇退,甚至不惜得罪乾隆皇帝,這才得以保全全家老小的性命。

從這一點就能看得出,清王朝對於漢人不管是抬旗的還是沒抬旗的,其實都沒有太多的重視。

不管是年羹堯,還是張廷玉,不管是進入後宮還是進入軍機內樞,猜忌永遠都是永恆不變的一個調子。

這在後世,李鴻章、曾國藩等一系列漢臣之中都能看得出。

他們可以重用漢人,但是終究隔著一層。

漢人和滿人要真正的融合,完全不可能,因為清王朝的統治基礎就是滿漢分離。

清王朝如果拋棄滿漢的制度,終有一天會被漢人完全吞沒。

清王朝的皇帝時時刻刻都謹記著這一點,時時刻刻都讓自己明白他們是一群外來人。

甚至,他們用辮子來提醒自己,這幫漢人只不過是他們用來統治中原的工具。

工具可以用,但是不能變成人,曾雲風則覺得其中有很大的可能性,讓他探得一些機會。

現如今,看似清朝的統治很穩固,可也只是暫時的,南方起義不斷。

反清復明以及白蓮教的起義雖然頻繁的被撲滅,可是又會頻繁的出現,這不僅僅是對清王朝統治的不滿,更是有內在的矛盾基礎。

這些個投降派的漢人,其實是在維護這些清王朝貴族的利益,也在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出賣整個中原漢族,才獲得了這一切。

可最後的結果卻令人心酸,這一切原本都可以不發生,可是他們選擇瞭如此,便要承受自己選擇所帶來的痛苦。

這些個漢臣,大多數情況下都被拿來當做救火隊或者是擦屁股紙用用,但是最終還是要扔,最起碼不會給他們太高的地位,這不僅不現實,同樣也不會有可能。

求推薦收藏打賞月票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