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察合臺汗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大元朝廷的節節敗退,以及江南中原地區的收回,雖然讓眾人看到了希望,可是曾雲風也看到了其中的危機。
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功業,不僅僅是這些而已,之所以元廷在中原地區節節敗退, 與他們的統治有著很大的關係。
可是不可否認的是,蒙古帝國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孫忽必烈、窩闊臺、拖雷等人留給他後世子孫的基業是龐大的。
這龐大的基業不會因為義軍的攻勢而輕易的瓦解,只要給他們時間他們一定就能恢復。
相比而言,蒙古人的恢復要簡單很多,他們需要的只有戰馬、鐵器、人口以及草場。
而對他們最大的侷限糧草,卻恰恰是中原民族最難受的一點。
遊牧民族只需要有戰馬、人口以及廣袤的草原, 他們就能迅速的恢復, 在火器時代沒有真正到來之前,中原農耕民族應對遊牧民族的措施永遠是困難的。
而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想要真正抵擋遊牧民族的侵襲, 必須要靠地形的優勢以及長久的恢復。
只有國力強盛,民生經濟恢復,中原地區才能真正形成對各地遊牧民族的壓制。
否則單單的一些措施根本是杯水車薪,只要一到兩場戰役就會耗光農耕民族長期的積累。
無論是戰爭的徭役,還是每年豐收以及播種季節的影響都會給農耕民族造成巨大的損害。
遊牧民族他們需要時間,中原地區同樣需要時間。
而遊牧民族卻需要的時間更短,說得難聽一點,那就是中原地區需要很長久的時間來攀科技樹。
可是這攀科技樹並不一定那麼容易,而在當前這個冷兵器與火器時代交接的點上,毫無疑問遊牧民族有著巨大的優勢。
只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也許又一個18年後,他們又會誕生一批新的挽弓之士。
到那時幾十萬的軍隊對於他們來說相要簡單的多,而中原民族想要調集幾十萬的軍隊進行作戰,背後所依靠的必將是幾十甚至上百萬的徭役民眾,以及巨量糧食的運輸。
龐大的疆域所帶來的戰爭物資的消耗是幾何倍的差距。
在曾雲風看來,這也不知道是好處還是壞處?
每當戰爭發起, 每個中原王朝的文官大多數都並不是那麼高興。
尤其是治理內政的官員更是清楚戰爭對於農耕民族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每次戰爭的發起,毫無疑問會耽誤農時, 甚至耽誤糧食的收成,會引發一系列經濟民生動盪。
這對於來年糧食的播種以及收割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中原王朝任何一次對外作戰的勝利,毫無疑問建立在民眾慘烈的付出之上。
無論是漢武帝也好,還是其他皇帝也好,打一場國戰消耗的糧草是難以估量的,曾雲風也要對此做好準備。
曾雲風等人整裝以後,繼續出發,順著絲綢之路的路線通關,而此時的他們已經易裝改行走在河西走廊,畢竟在這裡,漢人的影響力在逐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