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軍隊大規模潰敗,可仍然帶著朱祁鎮逃離漠北,接下來的戰鬥可就不僅僅是在長城以內開打,這是一場整個大明朝的屈辱戰爭,需要整個大明國將士奮起發力。

大明橫掃草原大漠,追逐於蒙古各部於漠北漠南等地,而瓦剌部選擇避戰不出遁於漠北深處,曾雲風終於明白這些蒙古人為什麼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還要攻擊京城,看來是得到了瓦剌部的慫恿。

瓦剌部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削弱這些蒙古的其他部落,而蒙古中這幾個尤其是蒙古大汗脫脫不花的那支部落,估計跟也先他想的也是一樣的。

這個策略跟當年的馬哈木跟他兒子也先講的是一模一樣。

所有的部落都被大明朝削弱之後,大明朝懾於漠北的苦寒無力北上,這些瓦剌部的人就會被留下來。

這個時候,瓦剌部拿現在的皇帝朱祁鎮來賣好大明朝,到時候瓦剌部又可以重新在漠北重振旗鼓,繼而吞併現在已經被打得支離破碎的草原諸部,重新發展壯大,甚至可以重新統一整個草原,走上鐵木真的道路。

這個瓦剌部也先真是打了一手的好算盤,他贏了也是贏,輸了也是贏。

這些草原的部族,就好像非洲草原的豺狗一樣,他們一起相約進攻敵人,無法力敵抗衡時,就會逃走,然後等強敵離開,他們再回來吃掉自己的死去同伴的屍體,接著他們會圍攻受傷的同伴,將自己的這些同伴啃食乾淨。

然後生育繁衍壯大自己的部族,重振旗鼓,然後再去發動新的進攻。

事實情況也如同這些瓦剌部所料,整個大明朝吞併了整個蒙古在漠南的地盤,可是在超過了貝加爾湖以北緯度的地方,補給線拉的太長,大明的人根本禁不住那裡的寒冷。

瓦剌人的真正的核心地盤在西伯利亞平原地區的巴拉巴草原和伊希姆草原,哪裡被山脈阻隔,大明暫時夠不到。

為了不大量的消耗大明的國力,現在的皇帝朱祁鈺已經開始迴鑾,從京城圍城開始到皇帝重新確立,直到勤王兵馬的到來,讓大明朝有了喘息。

大明朝開始瘋狂地反攻,整個蒙古部落從長城內被趕了出去,這一路的追殺留下了無數蒙古部落人的屍首,跑得最快的就是瓦剌部,也先也變得跟他馬哈木一樣成了個老狐狸。

大明朝一路推進,從大同出發,一路上吞併了無數的草原部落。

皇帝朱祁鈺在曾雲風的建議之下,建立了草原部落僕從軍,以以夷制夷的方法攻打草原,這樣會讓整個大明朝都減一份力氣,這種方法不是沒有人用過。

在唐朝的時候,很多的大將都是外族人,也都是少數民族,這些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中原民族的文化是接受能深刻的認同中原民族的文化的民族,它的包容性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學漢文,講漢話,穿漢服,那麼一切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中原民族並不太在乎血統。

皇帝朱祁鈺從原先的路徑,分兩路出發,一路從當年的永樂皇帝攻打的地方斡難河畔林中百姓出發,一路從大同出發,分兵向西進攻。

最難打的就是從大同出發的軍隊,他們要翻山越嶺。

在打下了現在的忽蘭忽失溫地區之後,皇帝朱祁鈺開始迴鑾,接下來這種事情,就要靠曾雲風等將領來操作,因皇帝不可能離開京城太久,而像永樂皇帝一直在外打,而且打好幾年的事情,本來就不應該發生。

針對蒙古的諸多政策早已經建立好了,等待的就是一個時機,現在就是那個最好的時機,這一次土木堡之戰以及京城的圍城戰,草原損失重大。

十年之內,他們都不可能再站起來,20年他們才能重新獲得生機,他們最近丟了接近20萬的青壯生命在整個中原大地,而且損失的馬匹更是難以計數。

這也是大明朝組建草原騎兵最佳的時機,而且明軍已經控制了忽蘭忽失溫。

曾雲風帶領軍隊要在這裡建立城池,還好這裡也有基礎,他將這裡建立成日後的橋頭堡,這也是永樂皇帝朱棣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而大同的軍隊也紛紛趕到這裡匯合,另一面也準備從哈密衛出兵向北以及向東攻打和準備和現在的曾雲風的部隊在杭愛山附近會合,然後一舉吞併整個現在由哈密衛和到斡難河組成直線內的草原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