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至於說那個聽不懂……

沒錯!

主要的市場是東北嘛,東北這邊的大家, 那是都覺得自己在說普通話的。

我們自己說的這是普通話,那聽你這個電影裡的臺詞,我們就很難聽的懂, 那你這是啥意思呀?

其實吧,就陳大導來說,他為什麼要搞這個方言呢?

說實話,這個做法還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的。

學過中文專業的大學生是知道的,有語言這門課,其中有方言。

還有就是漢語的歷史變化。

簡而言之,如果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我們現代人是基本不可能聽的懂500年前的古代中國人說的話。

當然了,我們還是比較有優勢的,有漢字的存在,我們能看的懂。

可如果用耳朵聽,那跟聽外國話沒啥兩樣。

也就是說,真要是穿越了,那至少得適應一陣子。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古詩裡的一些句子,按照我們現在的讀音來說,那就不押韻啊。

但其實以古代發音而言,那是非常押韻,十分工整。

所以,按照這個理論而言,先秦時期發生的事情,秦始皇他應該是個什麼口音呢?

可以確定,甚至都不是現在三秦的當地口音。

這個理論是OK的,但是,陳大導就給弄的有些過頭了。

他讓演員在裡面講的那些口音,再配合上那種非常用力的表演,再加上現在的一個客觀條件。

許多影院,就算是京城的大影院,其實音響裝置,也是大部分都處於老化的狀態中。

就是硬體還不怎麼樣。

這一下,大家是真的聽不懂啊!

電影聽不懂,而看著的又是神經病一樣的強烈戲劇性表演。

觀影體驗可想而知。

事實上,就目前來說,還有一個點,並沒有被許多人吐槽。

那就是陳大導這部電影裡,大量的使用了黃色濾鏡。

這種濾鏡,其實就是日本的媒體在拍我們中國的時候,經常使用的玩意。

加了這個東西,就會顯得土跟陳舊。

黃了嘛,就這樣。

而這樣的畫面,跟巖田武的一比,那就成了鮮明對比了!

巖田武那個拍的明顯更漂亮。

事實上,這種濾鏡可以區分‘三觀’的,如果三觀正,就如同《敦煌》那個片子,也沒用黃色濾鏡啊。

於是乎,這個《刺秦》的票房,還能好了?

陳大導一開始是死鴨子嘴硬,他不承認自己的失敗。

可等過了十來天,資料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