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製片人,到了美國的好萊塢那就一定要了解的。

製片人,其實不光只是一個職位,而且是一種制度。

沒錯,上升到了制度這個詞兒,那可就不一般了。

簡單而言,一部電影以‘誰’為核心。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誰’,要知道,這甚至可以不是一個人。

在早期電影裡,因為技術的問題。

攝影是核心!

想不到吧。

在電影誕生之後,是有很長一段時間裡,攝影是真正的核心。

一部電影好看不好看,全看攝影。

或者說,全看攝影能不能拍出新花樣來。

就好比最早的一部科幻片,由梅里埃拍攝的《月球旅行記》。

他就是一個很喜歡別出心裁,拍攝的玩意異想天開,跟其他的電影人就是不同,於是,才取得的成功。

而後來,想我們現在已經司空見慣的蒙太奇。

這在當年也是風靡一時,而且,這個手法也是真正的讓電影脫胎換骨。

蒙太奇本身是法語,是一個建築詞彙。

但玩明白的,卻是蘇聯人。

愛森斯坦,長的有些科學怪人的這位導演,他的作品《戰艦波將金號》,裡面用過十分密集的鏡頭切換手法。

美國人其實玩的也很不錯,大衛·格里菲斯,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他也許不想愛森斯坦那麼極端,可蒙太奇的運用也十分的巧妙。

而到了這個階段,比如大衛·格里菲斯,他其實已經是導演、攝影以及製片人,兼具一身了。

於是乎,就出現了製片人制度。

簡單來說,一部電影就由他們說的算。

但後來,好萊塢發現了一些小問題。

製片人跟導演以及明星,特別是明星,矛盾重重。

曾經有一段時間裡,明星才是一部電影的核心。

在那個時候的好萊塢,能請到誰來拍攝電影,才真正的關係到電影的成敗。

但很快,又覺得不行了。

明星們要的太多了。

於是乎,就是現在的這種情況了。

製作人、導演、明星,這三個電影裡面不可或缺的人,他們商量著來。

當然了,所謂的商量,也是看誰更有權勢,或者說誰的名氣更大,更有背景。

芭芭拉菲娜,這個女人一出現,巖田武就提高了警惕。

好多人,並不清楚這個女人是何來歷,但實際上,這個女人跟馬丁斯科塞斯合作了多部電影。

這位大導演80年代後的主要作品,基本上全是菲娜這個女人一手操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