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以後的以後(大結局)(第2/4頁)
章節報錯
楊愔大世家出身,又是長期跟錢財物資打交道,最明白其中的道道,知道河北世家最大的弱點在哪裡。
自己人砍起自己人來,出手才能快準狠!
劉益守從諫如流,命周文育、徐度等人,在海河出口設立據點,建立木堡,後又將其改建為石堡,是為飛地,如同一根釘子紮在河北腹地的出海口。
劉益守將此地命名為「天津」,掌控周邊自漢武帝時期就規模驚人的長蘆鹽場。他對天津守將的要求很簡單:哪怕不能控制鹽場,也要干擾其他人利用鹽場製取海鹽。
吃不到就砸場子,如今劉益守財大勢大地盤大,砸得起。
天津的補給全靠海路輸送,運輸的海船來往於廣陵(揚州)與天津之間,形成了一道穩固的沿海航線。
沒有了長蘆鹽場的支援,河北食鹽斷絕,冀州、趙郡、范陽、博陵等地,從世家大戶子弟到升斗小民乃至佃戶私軍,全都震恐異常!
劉益守這一刀扎得又狠又準。為了獲取食鹽,河北的世家大戶必然要作出選擇:
究竟是抗拒統一的大潮流,繼續在自己一畝三分地苟且,還是放棄本地的塢堡與產業,去洛陽為官,然後迎接新的政治格局?
又或者直接掀桌子,跟梁軍在沿海的鹽場玩「食鹽爭奪戰」,靠堆人命搶劫食鹽?
生存與毀滅,往往都在一念之間。
估算了一下劉益守掌控的地盤與人口,河北的世家大戶選擇了偃旗息鼓,決定先看看情況再說。哪怕拼消耗,他們也拼不過樑軍啊!
當然,世家大戶自家府庫內囤積了不少食鹽,還可以硬抗很久,他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對策,苦的只是底層百姓。
一個月後,劉益守封於謹為河北行臺大都督,將其留在鄴城坐鎮,負責招降納叛。留下地頭蛇婁昭輔左於謹,二人一同處理河北事務。劉益守本人則是班師回滎陽,準備入住洛陽新城。
臨走之前,劉益守還去一趟磁縣,給高歡掃墓。
「咱們也算是老相識了。」
站在一個高聳的土丘前,劉益守輕聲嘆息說道,心中的感受異常複雜。最瞭解你的,以及你最瞭解的,絕不是枕邊人,而是你的宿敵!
劉益守與高歡就是如此,自從相識開始便一直鬥爭,一直鬥到其中
一人蓋棺定論,爭鬥才算畫上句號。
在與高歡這樣的老硬幣鬥法的過程中,劉益守磨礪了自己,某種程度上說,是高歡成就了劉益守。
「你練了那麼多小號,搞出來那麼多庶子,讓我很為難啊。這麼多人,婁昭君也不介意我殺,你說我是殺還是不殺呢?
殺了好像略顯刻薄,沒有容人之量;不殺,他們將來找我報仇,那可如何是好呢?會不會有人說我是婦人之仁呢?」
劉益守像是在自言自語一般的反問道。
土丘無言,唯有以風作答。
「罷了,還是不殺吧。已經死了那麼多人了,天下分久必合,如今正是消弭紛爭,四海一家的時候,多殺你幾個兒子,又有什麼用呢?
如果我建立的王朝真被你的兒子推翻,那也是天意。我想沒有他們,也有別人,隨他們去吧。」
劉益守自顧自的擺了擺手,像是說服了自己一般,隨後便帶著親衛離開了磁縣。
劉益守不知道的是,未來替他出徵高句麗,出征突厥的年輕將領當中,居然就有高歡的庶出子嗣。
他更不知道的是,正因為沒有殺高歡的子嗣,未來平定關中的時候,很多本地豪強一聽梁軍打過來了,都是開啟城門迎接王師入城。
高歡的子嗣都能活命,正如劉邦封雍齒一般,其他人也認為自己投降劉益守也能活命。哪怕再該死的人,也不覺得自己比高歡的子嗣還該死。
這就是潛藏在人們頭腦中的思維定式。
此時洛陽周邊已經被肅清。
規模不算特別大,卻又建設得很科學的洛陽新都,矗立於老洛陽城的西邊二十里。
關中是不可能關中的,永遠都不可能定都關中。劉益守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保護黃河上游的植被,如果將來定都關中,會對黃河上游生態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幾乎永遠都無法恢復。
他前世陝西、甘肅等地的生態災難,多半都能追朔到隋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