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負荊請罪(第3/3頁)
章節報錯
韋孝寬把自己想說的話一股腦的倒了出來。如果不是為了把這番話說出來,他不必跑武關這裡來等劉益守。
當初,賀拔嶽為關中人帶來了和平。當然,這確實很寶貴,卻又不太夠意思。
因為本地人依舊沒有出路,關中的出路從來都在關外。而今,關中人把賀拔嶽的成果當成了理所當然,他們暫時體會不到和平的可貴,只覺得出人頭地的機會來了!
當內卷失去了秩序,就變成了瘋狂的互相傾軋!在失序之初,人們往往還意識不到秩序的重要性。
就算劉益守能夠掃平關中諸多勢力和反賊,關中人也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個“加強版”的賀拔嶽罷了。
他們享受了賀拔嶽帶來的十年和平,也並不覺得那樣的日子有多麼令人回味,一樣是年年困苦年年困。
只有等爾朱榮的人,高歡的人在關中肆虐,關中各地的人都開始瘋狂傾軋,直到普通人懷念當初的和平歲月時,劉益守再帶著大軍平叛,再入主關中,再帶來久違的和平與秩序。
那時候他才會被已經要陷入瘋狂的關中本地人接納。
雖然這個過程很殘酷,這個做法很狗血又很無聊,但卻又深深的切中了人性弱點。
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不假,但人民群眾也常常需要被現實教育,才能擦亮眼睛認清是非。
得不到的永遠都是最好的,得而復失才知道珍惜,習以為常的東西,再珍貴也不會有人真正愛惜。
都是人之常情罷了。
“賀拔嶽得韋將軍而不能用,身首異處乃是咎由自取啊。”
劉益守忍不住唏噓感慨說道。
他想說的那些話,韋孝寬都說完了,搞得他都沒話說。不過這樣也好,有這個腦子清醒的本地豪右,做事也方便一些。
“以韋將軍之意,我們現在應該屯兵武關,在洛州本地駐紮,修繕糧道,引而不發,對麼?”
劉益守眯著眼睛問道。
“末將正有此意。當然了,一切由吳王定奪,明日便可由楊將軍帶兵接管武關城防,末將帶兵在洛州整編即可。吳王若是信任他們,可由他們為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吳王若是覺得南陽的兵馬更好,亦可將他們重新安置,末將沒有異議。”
韋孝寬很是謙遜的說道。
劉益守微微點頭,他很清楚,這傢伙是瞄準將來呢。等關中的人打出狗腦來了,也聽得進勸告了,到時候自然有韋孝寬為先鋒入關中,勸說本地豪右歸降。
那個時候,要什麼戰功都有,何必現在捏著手裡這點本錢不放呢?
“確實不著急入關中,韋將軍若是有心的話,可以跟本王說說關中的風土人情。現在本王對關中的事情,還是兩眼一抹黑呢。”
劉益守抓著韋孝寬的袖口殷切問道。
……
其實,劉益守和韋孝寬的想法有點偏頗,或者說,太看得起高歡了。
得知關中有事,高歡寫信給晉州的堯雄,讓堯雄帶兵前往關中。然而,堯雄以“糧草不濟”,“不熟悉關中地理”為由,拒絕了高歡。
換句話說,他已經處於“聽調不聽宣”的狀態,高歡指揮不動了。
堯雄在晉州是為了監視晉陽的爾朱榮而存在的,但問題是,堯雄的立場,並不一定跟高歡完全一樣。高歡和爾朱榮勢不兩立,但堯雄並不是如此。
其實堯雄已經暗地裡跟爾朱榮達成了妥協,雙方互不侵犯,誰都不會找誰的麻煩!
無奈之下,高歡只能給河內野王城的高洋下令,讓高洋攻略關中。
此舉正中高洋下懷!
實際上,如今高洋所處的戰略環境極差,南面的洛陽在梁國手裡,東面的鄴城被老爹高歡掌控,天下之大,幾乎沒有立錐之地!
除非,能從軹關入河東,再從河東入關中!
有了關中,就有了地盤,將來不必再看高歡的臉色,更不會被母親婁昭君掣肘。去還是不去,成為了一道難題,擺上了高洋的桉頭。
可以預料得到的是,高歡雖然不會去關中,也沒有興趣打下關中,但爾朱榮似乎很有興趣的樣子,已經派出以慕容紹宗為帥的隊伍出兵玉壁城。
“真是難辦啊!”
已經成熟不少的高洋,在桌桉前伸了個懶腰,暗暗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