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心領神會,隨即點點頭說道:“那定然是遇到了他也覺得很為難的情況,甚至是先斬後奏也未可知。”

“正是如此,戰場的情況,只有一線的將領最清楚了。這次既然放權,那便不適合過度干涉,放心便是了。”

我踏馬哪裡能放得下心來啊!

聽了這話,王偉整個人都傻掉了,可是又不能替代劉益守做決定。

“安心便是了。”

劉益守把手按在王偉的肩膀上繼續說道:“敗了我給他兜底,不用慌。”

……

劉益守確實是不慌的,他還有時間去想天下一統後的規劃,可他不慌不代表楊忠不慌,事實上,那封戰報要不要送去安康郡,楊忠都猶豫了很久。

昨日就開始下雨,李弼帶兵趁著大雨傾盆的機會,強攻南鄭,一戰而下。

表面上“嚴密防範”,但根本不頂什麼用的蕭圓照麾下兵馬,將其比作魚腩都高看他們一眼了。與李弼大軍接戰之時,幾乎是一觸即潰。

面對並不高大的南鄭城,李弼讓人搭幾個梯子就上去了,蕭圓照不通軍務,他大概不知道,守城是一項技術性極強的活計,比戰陣上勇勐拼殺難多了。

不是說大軍待在城牆上,就可以把城守住的,裡面所涉及到的細節太多了。

楊忠在第一時間就得到了訊息,然而在“要不要出擊”這件事上,段韶與他的看法卻完全不同。

段韶認為,魏軍雖然攻克了南鄭,表面上控制了補給與糧草,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他們的兵馬太少,一來無法將漢中的糧草運回,二來無法擴大戰果,徹底攻佔整個漢中。

這些補給暫時都不能轉化為軍隊的實力!

因此,李弼固守待援的可能性極大,近期應該都不會有什麼動作。

在關中的兵馬到來之前,整個漢中,將會處於劇烈的震盪期。如果我們不動,那麼屯紮劍閣的蕭紀,也不會眼睜睜看著漢中被魏國的兵馬奪走。

在探明白魏軍的人數後,蕭紀很有可能出兵漢中,甚至有可能已經在路上了。

這個時候出手,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如果引而不發,蕭紀必定跟李弼的精兵對上。

蕭紀勝,則朝廷的兵馬便可以大舉西進漢中,逼迫蕭紀退回蜀地,若是不退回,則形同謀反,讓朝廷獲得攻打蜀地的藉口。

若是李弼勝,肯定師老兵疲,到時候我們直接上去撿漏,等朝廷的援兵到達後,甚至還可以攻下劍閣。到時候隨便找個藉口。比如說蕭紀實力不濟,守不住蜀地,朝廷幫他守關隘之類的。

可謂是兩全其美。

假如李弼真的想不開要攻城固縣,那我們以逸待勞,直接將他們打敗就行了。

不得不說,段韶這個“二虎競食”的策略,確實可圈可點。但這裡頭還有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萬一蕭紀慫了,直接撤回蜀地怎麼辦?

楊忠詢問這個問題,段韶卻說:“蕭紀那時候應該是想著自己的次子做新的漢中王,又看李弼只有一千兵馬,鋌而走險是必然。”

才區區一千兵馬……楊忠心裡揣摩了一下,好像段韶說得確實很有道理,他若是蕭紀也會捨不得漢中這塊肥肉。

蕭圓照戰死,為他的無知付出了代價。可是楊忠卻不想因為自己的疏忽而耽誤劉益守攻略漢中的大事。於是他將段韶的想法寫成信,命人火速送到安康郡,讓劉益守定奪。

然而,既然是主公,那內心的想法當然是無法被屬下隨意揣度的。第二天楊忠就收到了回信,嗯,自己寫的那封信連火漆都沒有開封。

這個意思已經很明顯:放開手腳浪就行了,隨便怎麼都可以。

看到這封“回信”,楊忠良久無語,最後看了看同樣陷入沉默的段韶詢問道:“孝先,你以為如何?”

“李弼新勝,士氣高漲。但關中士卒喜好劫掠的毛病是改不了的。我們暫且按兵不動,同時派人去劍閣告知蕭紀南鄭失守的訊息,他必定會有動作的。”

正在這時,楊忠的親兵將一個文士模樣的人引到他們現在所在的書房裡,二人定睛一看,居然是當初被他們釋放回蜀地的陳智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