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請帶路吧,有話路上可以慢慢說。”

長孫儉有些無奈的說道。

事到如今,他雖然也不是什麼階下之囚,但終究是俘虜的一種,面上無光是肯定的。

事實上,王偉跟長孫儉的關係,遠比他跟南梁地方官員的關係要近得多。

王偉跟梁國的大部分官員都不是一個圈子裡的人,那些人都是跟南方世家大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王偉來自北方,顯然跟這些人沒什麼共同語言。

可是王偉卻跟長孫儉是一個圈子裡混過的人,當初都是在北魏當小官,還當了不少年。只不過彼此發跡的路徑不同罷了。王偉不但對長孫儉沒什麼仇,反而還倍感親切。

“關中諸人,與我家主公頗有淵源,長孫先生不必緊張。來者是客,我家主公必定招待周全。”

王偉寬慰長孫儉說道。

“嗯。”

長孫儉不置可否的點點頭,客套話聽一聽就好了,現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反駁有什麼意思呢?

……

褒斜道的歷史很悠久,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沿用時間也最長的棧道。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裡面說的“棧道”,就是這條道。

公元前266年,范雎擔任秦國宰相後,決定創修褒斜棧道,大力發展秦同巴蜀之間的往來交通,後秦軍走褒斜道滅蜀,將巴蜀打造成了殲滅六國的大後方。

《史記·貨殖列傳》載:“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來形容褒斜道的重要性。

聽起來很美,但是,如今的褒斜道其實沒有那麼好走。

自秦昭襄王時期開始,褒斜道就在經歷持續不斷的人為與非人為損毀、修復、再損毀、再修復!光三國時期就修了四次,西晉修了兩次。

因為戰爭的需要,有人燒就有人修。

這條路靠近漢中的南段一直比較穩固,但靠近關中的北段,從來都是修一次換一個地方,如今的所謂“褒斜道”新道,跟陳倉道有部分是重合的。乃是北魏朝廷在幾十年前新修建的。

因此這條路是北邊好走(幾十年前才修過的),南邊的路都是秦漢時期的故道,數百年風吹雨淋早已破敗不堪。

自從西晉滅亡,司馬氏丟了江山以後,就沒有再修過褒斜道南段。

李弼雖然只是領著“為數不多”的一千府兵精銳,卻也是被折騰得苦不堪言!

很多道路,都是“理論上”很好,地圖上很順暢,但實際上走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了。當年修這條路的時候,每隔一段,都是有驛站可以落腳的。

如今因為戰亂沒有驛站,那至少應該有相關的遺址,利用一下,也可以為行軍提供便利。

可是這些地方,李弼帶兵路過的時候才發現,早就破敗得認不出原有的模樣了。

棧道隔一段就有木板消失不見,也不知道是因為年久失修,還是有人故意破壞。

李弼不得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路上耽誤了很多時間。

在折騰了十多天後,大軍終於抵達了棧道的最後一站:褒中縣。

說是縣城,實際上地域非常狹小,更像是大山中間的路稍稍寬一點,人們利用這個寬度建了一個狹長的,南北走向的小鎮罷了。

連城牆都沒有!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戰亂被損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