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豐厚賞賜,控制不住部曲。給了,朝廷會越打越窮,入不敷出。”

韋孝寬亦是憂心忡忡的說道。

雖然府兵改制還未最終完成,但有些問題卻已經暴露出來了。

府兵有個不能忽視的問題,那就是這些薄有家財的富農大爺不好伺候。不拿你的錢,就不聽你的話,這是很淺顯易懂的道理。

換句話說,府兵實質上的“軍餉”,都是來自於官府分給他們家的田地,平日裡不納稅不交租,亦是不用服徭役所產生的額外利益。

府兵出戰是為了得到賞賜和軍功(也就是更多的土地),亦是為了鞏固與擴大這部分利益。

他們雖然被徵召就必須出戰,但誰規定打仗就不能摸魚的?

府兵改制的好處當然有,士卒們的作戰積極性很強,都想著建功立業,並且折衝府召集兵馬很容易。

然而壞處卻也很明顯。

這些人自帶裝備(自己出錢向國家購買),甚至自帶狗糧出征,可不是為了什麼保家衛國,也不是為了什麼天下一統,更不是為了賀拔嶽這幫人!

他們就是為了搶錢而去的。搶錢就是唯一的目的,府兵想上升到將領階層,可能性基本為零,這些人也不做指望。

要想約束住這些人,必須在戰後有豐厚的賞賜,才能在作戰時如臂指使。如果沒有,那對不起,他們在戰場上就會摸魚,把搶劫搶戰利品當主業,把打仗當副業。

反正家裡有田,不慌。

府兵制度,說白了就是皇帝是大股東,士卒們手持員工福利股份,用自己的錢買公司股份,底薪低高分紅。打贏了吃肉,打輸了喝西北風。把戰爭當作一門生意來做。

而西魏與賀拔嶽,現在缺的就是糧食、財帛!現在就是使喚不動這些府兵,又不敢降低待遇。

劉益守前世歷史上,西魏攻南梁的江陵之戰,那些府兵出身計程車卒們,攻破江陵城後就甩開膀子劫掠,與那些流寇無異。

完全沒什麼“有恆產者有恆心”的自覺性,反倒是證明了“倉稟實則知禮節”的古話不虛。

當時西魏的諸多將領,其中不乏楊忠、於謹等名將,就完全約束不住士卒劫掠。只能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甚至連周宣帝宇文贇的老母李娥姿都是西魏軍從江陵城搶來的。

西魏軍是如此軍紀敗壞,要不是蕭繹太廢物,搞不好宇文泰這一戰會陰溝翻船。戰後很多南人從關中逃亡到北齊,一時間西魏的名聲可謂是臭不可聞。

不僅是在政治上大大失分,也讓北齊在攻略梁國淮南的時候少了許多阻力。

由此便可以看出當時的府兵制,其實問題是很大的,只是被一系列軍事勝利所掩蓋。

等到宇文護率二十萬兵馬攻洛陽的時候,府兵制度迎來第一次大考,在戰術層面完全不能擔當重任的府兵,被北齊的少量精兵以點破面,戰略上可圈可點的周軍因為戰術上的完敗不得不飲恨而歸。

損失的輜重不計其數,被拋棄在路旁,延綿數十里。

瘸腿的府兵制度暴露出了不少問題,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打了“補丁”後,周軍這才逐漸成為一支善戰之師。

那次失敗的種子,其實早在當初改制的時候就已經埋下,直到多年後府兵制度磨合順暢後,北周軍才漸漸在戰術層面趕上並超過了老對手北齊。

如今賀拔嶽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因為窮,所以無法提供士兵的全部裝備(上次大戰後損失殆盡),只能讓府兵們自備裝備,甚至自帶狗糧!

同樣是因為窮,所以迫切要出去搶;又因為要打贏必須士氣高漲,也就必須用豐厚的賞賜許諾把士卒們吊著,不然這些人無利可圖,隨時都有可能譁變然後打道回府。

還是因為窮,沒有錢又無法兌現這些賞賜,以至於現在府兵士氣低落。

朝廷窮得叮噹響,瞞不住明眼人。

可別把底層那些人都當傻子啊!朝廷能不能拿得出錢來,那些人是有預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