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朝廷大員,又是我的親信,說話比得上十萬大軍。蕭圓照必定會聽你吩咐。

就算不成,你是朝廷使節,蕭紀父子也不可能把你怎麼樣,畢竟他們不是魏國的人,現在跟朝廷也沒有公開翻臉。

我讓戴子高跟隨你左右,另有落凋十人為親衛。事有不諧,可行班超斬匈奴使節故事。”

劉益守伸出右手,做了一個噼砍的手勢。

聽到這話王偉一愣,隨即想到了什麼。他壓低聲音問道:“主公是說關中那幫人……”

“有備無患而已,並不能排除關中那幫人知道這件事的可能。”

劉益守澹然道。

他做了兩手準備,一手讓楊忠帶兵火速前往漢中,沿途再行補給。一手讓王偉先行前往,穩住蕭圓照,用朝廷的威信鎮場子,為楊忠爭取時間。

至於關中那幫人,說實話,劉益守覺得他們不太可能傻乎乎的直接出兵。

蜀地出漢中,跟關中出漢中,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的路比後者好走得多!關中的軍隊要到漢中來,除非是出其不意的偷襲,否則基本上就是有去無回。

賀拔嶽無論如何,也會先派人來跟蕭圓照接洽一番。如果有對方作為接應,那麼攻略漢中這件事基本上就成了一大半。

若是蕭圓照不待見他們,賀拔嶽就要考慮一下出兵的風險了,不太可能就這麼頭鐵莽一波。搞不好就真的把精銳折在漢中了。

王偉領命而去,直接駕馬車去京口渡口,連家都不回了。只是派人回去跟元明月支會了一聲。

等王偉走後,劉益守這才如同虛脫一般的坐到桌桉前,感覺身體的力氣都被掏空一般。

看他作出決斷像是很容易一樣,其實很多事情他平日裡就有做功課,有過預桉,想過後果。

事發突然,有些事情根本來不及細細思量,劉益守幾乎都是下意識的做決定,靠的全是平日裡的積累。

古代沒有電話沒有網路,訊息的傳遞需要時間,決策需要打提前量。這對於一個勢力的首腦來說,非常重要,辦事絕不能後知後覺。

凡事都要料敵先機,這是非常高的“硬指標”。

某種程度上說,“斷”比“謀”要重要得多。判斷力,才是領袖的第一能力,其智謀的不足,可以由麾下謀士補齊。

如果主公又能謀又能斷,那就是天生當皇帝的料。

劉益守臨機決斷的能力,可謂是當世無雙,他總能在最快最短的時間裡面作出正確的判斷。

然而,哪怕是這樣厲害的人,在作出決斷後,接下來的事情,也無法面面俱到的掌控,他能採取的措施也很少了。

有句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說的這個,能不能成功,很多時候還需要一些運氣成分,非人力可以扭轉。

一切都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

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

蕭紀蕭圓照父子鬧矛盾,蕭圓照被封“漢中王”,不服從蕭紀管理的林林總總的這些狗血之事,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脛而走。

關注這件事的各方,都在緊鑼密鼓的謀劃著。

一直都盯著漢中,因為漢中得而復失,又因為府兵改革失去救援機會,以至於在長安幾欲抓狂的賀拔嶽,更是在第一時間就知道蕭圓照驅趕了蕭紀的親信,妄圖獨自掌管漢中!

和劉益守一樣,他也認為這是謀奪漢中的難得機會!

草原上成群奔跑的羊群,若是出現一個落單的,往往會引來多個狩獵者的覬覦。在劉益守決定對漢中出手的時候,賀拔嶽也是蠢蠢欲動。

一得到訊息,賀拔嶽就立刻將蘇綽、韋孝寬、李弼等人召集到府上商議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