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守為什麼不在蕭圓照漢中自立這件事上猶豫呢?

因為有個很通俗易懂的道理:蕭紀是蕭圓照親爹啊。

所謂疏不間親,無論朝廷說得多麼天花亂墜,都無法取代情感上的親近。如果開出同樣的條件,肯定是蕭紀的話更管用。所以劉益守覺得自己必須出手迅速,不能給蕭紀彌補失誤的機會。

父子之間有矛盾很正常,但面對犯了錯的兒子,老爹通常不會一棍子將其打死,而是給對方改過自新的機會。

當初的蕭衍就是如此,不知道給過一眾蕭氏子女多少機會,只可惜其中很多人一直都沒有珍惜。

如今蕭圓照與蕭紀之間的事情,還沒發展到不可收拾的那一步。只要應對得當,蕭紀其實是可以把這個漏洞補好的。

蕭紀可以透過施加各種壓力,讓蕭圓照的手下對他離心離德,而失去勢力的蕭圓照為求活命,顯然只能聽從蕭紀的安排。正常人都是不會魚死網破的。

只是人心的變化需要時間,需要外部環境的影響,蕭紀只能徐徐圖之。

如果朝廷動作慢了,使者和軍隊沒有及時出現在漢中,那麼蕭圓照肯定是抵擋不住蕭紀的兵馬,也玩不過蕭紀私底下的小動作。

最壞的結局,便是蕭圓照認慫,然後跟蕭紀保持一個口徑,聯合起來抵制朝廷的干涉。

那時候,局面對劉益守來說就很被動了。

朝廷的兵馬已經調動起來,正向著漢中行進,到底是撤回建康比較好,還是硬著頭皮打漢中呢?無論怎樣,都會非常不妥。

對劉益守的威信是一個打擊。

有句話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幹大事不能惜身,該出手的時候,就一定要出手。很多時候,絕好機會都是轉瞬即逝的。時機的重要性永遠排在最前面。

所以在這件事上面,什麼兵力多寡之類的問題,統統要靠邊站,只有四個字來定勝負:兵貴神速!

楊忠就算只帶著五百人的軍隊在漢中,蕭紀難道就敢貿然開啟戰端麼?

答桉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楊忠他們不是一支軍隊在戰鬥,他們背後站著的是建康中樞,是整個梁國大量可以調動的政治軍事資源!

貿然動手,蕭紀就是形同造反,他手下那些軍隊還會不會跟著他一條路走到黑,就不太好說了。

更何況楊忠部只是先頭部隊,劉益守後續還會安排一萬兵馬前往接應,然後屯紮漢中不走了!

請神容易送神難,實控漢中後,可以做的選擇就多了。佔據了這個戰略要地,再來攻蜀地,就比沿著長江打進蜀地要好走多了。

而且佔據了漢中,也就取得了進入關中的入場券!

毛喜走後,劉益守在書房裡踱步,看著牆上的地圖發呆。

他真的很著急,就是那種內心被烈焰焚燒的急切感,恨不得明天就聽到朝廷大軍佔據漢中的好訊息。

然而劉益守也知道,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很多事情,著急一點用處也沒有。等待時的焦灼,獲勝時的得意。情緒無時不刻影響著每一個人,誰都不能倖免。

但要儘量剋制自己,不被情緒所左右。

不一會,劉益守就等到楊忠穿著個粗布衣來到吳王府書房,連頭髮都沒有整理,樣子看著很是狼狽。

“主公,漢中那邊……有什麼安排麼?”

楊忠沉聲問道。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

如今他已經習慣這種節奏了。大晚上把他叫起來不是因為嫌棄,恰恰相反,只有特別重要的武將和親信文臣才有這個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