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人數不少!

李祖升哪根蔥,何德何能?

然而吳王府裡傳出李祖升之妹李祖猗容貌驚為天人,一連幾天都不斷侍寢,吳王對其十分寵愛的小道訊息後,這些人就瞬間不說話了。

誰都知道枕頭風厲害啊,打臉李祖升,就是在打臉李祖猗。這位嬌滴滴的美人可以不斷吹枕頭風,只要有一次劉益守聽進去了,某些人就要倒大黴!

既然是李祖猗的兄長……那沒問題了。

江東鼠輩們的道德底線是非常靈活的,他們現在還盼著劉益守快點打到河北呢。如今劉益守先收買一下河北世家……似乎也並無不可。

於是李祖升順利成為中書舍人,當然了,這也是個閒職,平日裡也沒什麼事情要幹。兒皇帝的詔書都是橡皮圖章,真正辦事的流程,其實是走吳王府那邊的渠道。

李祖升不過是劉益守埋在兒皇帝蕭棟身邊的一根釘子罷了。臺城禁宮內有什麼風吹草動,都要經過李祖升這一關。劉益守覺得對這些江東鼠輩保持一顆警惕的心,永遠沒錯!

……

春節來了又走,開春後的第一次大朝會如期召開。

已經升官,擔任中書監(中書令的副手,中書省二把手)的陽休之向朝廷建言:吳王功高蓋世,對國家有再造之恩,萬般賞賜不足以配得上他的文治武功。

既然財帛田宅已經賞無可賞,吳王又忠於國家不可能行操莽之事,所以要在別的地方補償。

如果朝廷做不到的話,不如就讓天子下詔禪讓,讓吳王登基稱帝吧!

大家都樂得清閒。

中書監就是專門用來制約中書令的職務,也是劉益守用自己人制衡朝廷中樞的關鍵職務。陽休之提出這個話題,分量是很重的。

而且說得很囂張。

只不過,他這話朝臣們只能當做沒聽見,也不敢反駁。深究的話,就必須得提前站隊,對誰都不好。一時間太極殿內安靜的針尖落地可聞。

傷愈歸來的陳元康則是站出來打圓場:吳王爵位已經到頂,總不能讓他當皇帝。再說吳王作為駙馬,也沒有篡位自立的心思。

不過在爵位不變的情況下,與吳王相匹配的一些排場可以搞大一點,這個並不等同於逾越禮制。

同樣都是王,劉益守跟蕭綸等人的編制一樣,這合適麼?這難道不是對吳王辛勞國事,浴血奮戰的一種嘲諷?

對國家有功的人,排場大點也很合理的吧?

比如說把吳王府修大一點,後宮的編制定下來以後,搞大一點,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什麼的,再搞個“女官”的制度。

出行的鼓樂,府裡的守衛編制,這些東西都可以跟帝王靠齊,各地給建康中樞的貢品,分一半給吳王,能補上的都補上。

這個好像也很合理對吧?

不能當皇帝,還不許把生活品質搞好一點麼?吳王也是人,難道造福天下人,也必須為愛發電?

陽休之和陳元康二人一唱一和的,紅臉白臉交替輪換。

建康中樞朝臣裡面沒有誰是真正的傻子,一聽這話就明白,劉益守的改朝換代之路已經正式開啟,現在誰反對,將來就會被拉清單。

一不小心就全家死光光哦!

陳元康的奏章毫無意外的透過,並昭告天下:現有的吳王府狹小不堪,已經配不上吳王的身份,所以朝廷撥款撥地以示恩典,在離臺城最近,權貴扎堆的東府城旁邊新建一座府邸,為新的吳王府。

新吳王府的規模比臺城要小,但是卻比臺城的禁宮要大很多。其中建築的規格,允許與梁國帝王相同。

吳王的後宮編制,由吳王自己決定,一旦定下來以後,便交給朝廷中樞審議透過,然後照準實施,畢竟是特事特辦,不必遵循前例。

至於吳王妾室並不多,完全滿足不了編制這種情況要如何處理,當然是朝廷下令,為吳王選民間秀女了。願意將女兒送來的大戶人家,也可以提前辦。

總不能說空有編制卻沒有對應的人吧?不過這件事並不需要操之過急。

其他的排場,包括各地送到建康的貢品,都與帝王同規制。至於帶劍上朝之類的篡位套裝,劉益守早就不在意了,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反而落人口實,給人“專橫跋扈”的印象。

他在這方面一直都是“克己復禮”的,能免責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