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經濟學就不要玩什麼鐵錢嘛!你又不建立本位制度,鐵錢不貶值才怪呢!

南梁如此倒行逆施,老實說侯景來了一大堆人跟隨他,我一點也不覺得意外。書中劉都督廢了鐵錢,民間肯定是念他的好,不會覺得他是反賊的。你萬般的籠絡民心,都不如廢了這個鐵錢來得實惠。

再說第二層的柴榮。

你不得不承認,商人出身的柴榮,確實對經濟學的理解比較深刻。他也意識到,中國自古缺銅,天然通縮,鑄造銅錢,只要是貨真價實的“好錢”,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

鑄造精美銅錢在社會上流通,可以抵消天然通縮,使得社會穩定。筆者就經歷過通縮時代,只能說通縮絕不意味著社會發展更不能保證社會穩定。

“錢”越來越值錢,絕不是什麼好事情!而隨著古代紡織業的發展,布帛的購買力肯定是越來越低,銅錢的幣值天然上升,這是無可迴避的事實。

前提是這種銅錢有收藏價值。鑄造精美的銅錢,哪怕是隔了朝代,其實也是在流通的,這一點很多文獻裡面多有闡述,我就不在這裡多說了。

柴榮能意識到用“死物”銅佛,做成利國利民的活物“銅錢”,在不傷及民生的情況下,籌集到打滅國之戰的軍費。這確實是中國古代一流的統治者所擁有的素質。

如果不熔鑄銅佛,那必然要洗劫民間,孰輕孰重,柴榮心裡有數,他能打出北宋的基業,確實不是偶然。

柴榮的玩法,還是把銅錢當“錢”用,而劉都督的玩法,已經超脫貨幣的範疇,把銅錢當奢侈品在炒作,利用輿論給這些銅錢加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奢侈品屬性與收藏價值。

愛惜民力的劉都督,根本就沒想過讓這些錢在民間流通。

第一層,透過搶劫佛寺的銅佛,打擊影響國家實力的佛教,卻又不把他們逼到牆角得罪死。佛寺失去了銅佛,不過是肉疼而已,寺廟與田產都在,那根基就在,犯不著跟朝廷對著幹。

第二層,透過炒作銅錢的神秘色彩,讓朝廷的狗託們反覆回購拉高幣值,引誘寺廟“回購”銅錢,他們將能吃能穿的糧食布匹,換成僅有象徵意義的銅錢。

形成一種“買佛錢多的寺廟才是真敬佛”的輿論氛圍。

有的寺廟肯定會再次熔錢鑄佛,劉都督還有後手等著他們。不過也有些寺廟估計只會對信徒們售賣這些銅錢,而買得起這些“佛錢”的,必然非富即貴。

換言之,不會流通到窮苦百姓手裡,自然也不是在洗劫他們的財富。那些權貴們大出血,劉都督一點也不心疼。

第三層,用這些從寺廟與權貴那邊直接或間接收割來的糧食布匹,來抵充朝廷大軍南下平叛的軍費。只要常平倉裡面糧食足夠,便可以堵死世家大戶趁著劉都督南下的時機,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以此為要挾謀取政治利益的行為。

第四層,各類佛寺為了彌補虧空,必然要大肆作妖撈錢,這便為了將來劉都督將其一網打盡鋪墊了基礎。北伐高歡之前,肯定要搞一波滅佛運動的,要不然南朝社會人口不足的毛病肯定無法根治。

優勝劣汰之下,那些作奸犯科過多的,自然是活不下來,到時候將這些寺廟的土地拿來論功行賞,刺激軍中將校奮勇殺敵,豈不是件美事?

劉都督有後世的眼光,但他不是用這些來作威作福,搶劫老百姓們的血汗錢。而是在做“補不足而損有餘”的事情,儘自己所能讓百姓生活得輕鬆一些。

體恤百姓,愛惜民生,這些話不是隨便喊一下口號就算了,他是很認真的在踐行著。

這些本來應該在正文裡面說,不過寫了就失去韻味了。寫在資料片裡面,白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