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之非常硬氣的回懟道:“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親,不得護國討逆,而捨近求遠?大晉之隆,其殆乎哉!”

“哎!”

“陛下所言不虛,臣暫時不宜外出征討,朝廷應該推舉德才兼備之人領兵先行討伐荊州,以昭世人,朝廷對逆賊絕不姑息養奸!凡是對朝廷有二心之人,朝廷絕不輕易放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徐宗文拒絕了王珣等人以自己為主帥率軍出征的提議。

聞言,百官都在讚歎徐宗文品行高潔,對皇帝忠貞無二,畢竟這真的是在給皇帝一個臺階下。

“大司馬既然已有定議,那麼臣以為應該趁桓賊兵敗未久立足未穩,即刻詔令平東將軍諸葛侃率軍出征。”右僕射張玄之繼續建議。

“準。”司馬德宗正在猶豫不決,這時候太后陳氏從珠簾之後走了出來。

“拜見太后!”

誰也不知道這一位是什麼時候來的太極殿,一時間百官還真有些不太適應。

“擬詔:以平東將軍、監鄴城諸軍事諸葛侃為征討大都督,總期軍務,削平不臣,討伐逆賊!”

“諾!”徐宗文出列接詔,“時至歲末,臣以為朝廷使用太元年號十八年,年逾亦久,新年朝廷就應該有新氣象,不若改元。”

“大司馬認為新年號應該定什麼為好?”

“熙者,興盛之意,蘊萬民康寧,天下熙盛之意,平者,則意在朝廷攘除奸兇還天下大治,所以臣以為熙平尚好。”徐宗文表面上搜腸刮肚,實際上這是他早就準備好的。

能否主導改年號也是驗證他的權力是否真的已經到了無人企及的地步!

“諸位卿家以為如何?”

“大司馬言之有理,臣附議!”尚書令王珣立刻第一個站了出來表態。

“臣附議。”

“臣也附議!”

“臣等附議……”

“那就準了吧!”陳氏的話音有些拖沓,有些無助,有一些無奈。

熙平元年(公元394年),在諸葛侃陳兵武昌郡時,徐宗文率大眾出建康走長江經由水路進發江陵,以世子徐世胤為中軍將軍、監太尉留府事,尚書右僕射張玄之為左僕射、領監軍中軍二府軍司入居東府總攝內外,大司馬左長史郗儉為尚書右僕射,佐之。

大司馬軍師祭酒、太子舍人郭裳遷為中書侍郎、太子詹事,右長史謝汪為長史,建武將軍劉裕為鎮南將軍依舊坐鎮石頭城,監會稽諸軍事如故,以防天師道徐道覆之流死灰復燃,為禍三吳。

到了江陵城下之後,徐宗文並沒有發兵立即攻城,而是釋出求賢令,以求天下有才之士充實幕府,填補裴卿、郗儉、郭裳、薛贊幾人的空缺。

很快,從者如流,徐宗文親自接見所有應徵者,從錄用者中挑選數名親自授職,其餘往外為各縣令、長,為期三年,各顯其才再行拔擢。

這副做派,似乎這江陵城還未攻下,荊州已入徐宗文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