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黃巢留談胸中志(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兩人有說有笑的走進都督府大堂的時候,陰山都督端坐在主位上,看著從堂外走進來的兩人。
兩人趕緊停下了腳步,黃巢即刻向李國昌施了一禮。
“小侄見過伯父。”
李青蕊福了一福,怯怯地喊了聲“父親……”
李國昌一擺手,不帶感情地吩咐道:
“蕊兒,你先下去,我和黃巢有些事情要說。”
“是,父親。”說著李青蕊緊緊抱著手中的木盒退了下去。
看著離去的李青蕊,黃巢主動問:
“伯父,您有何事要吩咐小侄,小侄洗耳恭聽。”
李國昌看著黃巢還算端正的態度,語氣緩和了些。
“我聽克用說,你是來參加科考的,而你身手不錯,為何不考武舉科,而選進士科?”
黃巢想了想,認真的回答:
“伯父,小侄認為武舉成功能保家衛國,也能為帝國開疆拓土,但對實際民生不會帶來任何改善。”
“百姓們的生活不會因為打了幾場勝仗就會變得更好。”
“甚至百姓們為了能夠支援對外對內的戰爭,這本身加重他們自身的負擔。”
“當百姓們負擔不起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我想伯父您應該更清楚吧。”
“因此,小侄認為只有透過科舉,才能為百姓謀取更多的福祉。”
“只有民富,才能國強,藏富於民,在國有需要的時候,民才能在不過度加重負擔的情況下,支援國家的任何行動。”
“這樣更有底氣的支援才是國家真正的需要支援,不能竭澤而漁。”
“而民富了,軍隊的裝備,後勤等情況就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軍隊計程車兵來自於各個家庭,家裡有錢了,他們為了維護小家,不管是訓練還是上陣士氣一定如虹!”
“這樣的軍隊又是保護國民安全最有力保證。”
“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也需要有先後順序。”
“就目前大唐的局勢來說,民富更急迫些。”
“以上就是小侄選擇進士科的最主要的原因,”
李國昌聽了黃巢的解釋,結合自己沙陀一族的狀況,臉色更柔和了些。
沙陀一族本身就戰力強悍,基本可以做到全民皆兵,可為何還要選擇歸附大唐,還不是因為窮。
打仗不管輸贏,日子卻愈發艱難。
他思考了片刻,消化了黃巢的觀點後,點了點頭說:
“賢侄的想法真是讓老夫耳目一新!”
“老夫也由衷希望賢侄能在此次進士科中大放異彩!”
黃巢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才對李國昌說出以上一番話。
他想讓李國昌知道他的抱負,為今後爭取娶到他的女兒保留一些念想。
黃巢叉手拜謝道:
“多謝伯父的看重,小侄必定全力以赴!”
其實他知道,這次科舉他還是不會中的,哪怕考再多次,也不會中,這是歷史慣性的高度碾壓!
他只能獨闢蹊徑,順著歷史的慣性走一段,慢慢往裡參點沙子,參點和這個時代不同的東西,慢慢改變,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當小小的改變積累到一定程度,那麼就會從量變引發質變,改變華夏在這個時代的程序。
同時可以避免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出現,他想要的是煌煌的華夏重新崛起,屹立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