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章 其孰能譏之乎(第2/2頁)
章節報錯
“就是,男的一點情商都沒有,還想談戀愛?跟狗過吧。”另一個女生說,“像唐楞嚴那種愣子,一點風趣都沒,呵,我可是他追求不到的人。”
話題很快就轉到學校的帥氣又風趣的男生上,寧瀟湘默默收拾書包,獨自去食堂。
……
上午第四節課時,雨勢稍稍停歇。
學生循著昨天佈置的預習作業,將語文必修二翻到《遊褒禪山記》。語文老師一向是跳著課本講,必修一講第一單元的現代詩、第二單元的古文,隨後就略過剩餘部分,直接從必修二第二單元的古體詩開始。
照這個節奏,今天剛好進入必修二第三單元最後一篇古文。
除了默寫題只能靠背,詩歌和古文的解題需要大量註釋,手法分析和情感講解,細節上特容易被扣分,故語文老師以之為重點。
至於現代文,全國卷三分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文字閱讀,前兩部分主要是選擇題,答案特明顯;最後一部分才偏向問答式閱讀理解。
在南珠二中的語文老師看來,與其浪費時間講課本上不考的現代文,還不如講分析技巧,給學生多刷點閱讀題。
當然,課本的現代文不講,不代表就這麼無視。期末時老師會印一張張墨綠色的複習資料發出來,羅列現代文作者的生平、頭銜、名著等等,與古代文學常識、星宿器皿等並列在油印紙上。
分析近幾年的高考真題,現代文和作者知識的出題率還沒病句分析高。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句型較為簡單,老師在PPT課件上標記出來,再逐一分析關鍵字:古文老朋友“之”和“而”在這裡是什麼用法、“無不在”怎麼翻譯……
講解段時間,掃視下稍稍萎靡的班級,老師點了寧瀟湘的名,警醒其他摸魚的學生:我要點名提問了,不想出糗就打起精神聽課看書。
“寧瀟湘,翻譯翻譯‘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這對於寧瀟湘來說非常簡單,很通順地翻譯出來。
“很好。”老師微微頷首,提了提嗓子,強調之前翻譯的兩句,都是重點句式。又課外延伸地分析句子蘊含的哲理和作者背景:
顯而易見地,句子乃至這篇文章,借探尋“花山”洞穴之事,闡明實現目的要結合客觀條件、主觀意志,不為庸人、凡夫的狹窄眼光所困擾的道理。
王安石於1054年寫下《遊褒禪山遊記》,1058年上書圖謀改革,1068年推行變法,在保守派的辯論中的名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同本文觀點是相成和發展的,古代文學常識的選擇題會考……
老師留足了給學酥、學渣的準備時間,一個個點名翻譯句子、字詞。早預習充分的學生這回空閒下來,當旁邊的餘賢奮筆刷語文天利37模擬卷,寧瀟湘放空心靈,不由自主地順文章往下讀: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悶雷轟隆,上次月考換座位後,寧瀟湘靠窗,她單手支腮,目光越出窗外。
魚塘農田、長白冷棚、破敗龍王廟。
每回地理課,老師免不了牢騷一下,要不是學校搬到郊外,你們這些城裡人哪曉得地理的神奇。南珠的低緯度和沿海帶來適宜的溫度供作物一年內多次輪種,又不可避免地碰到過量降水。
以前的農民除了挖溝排水的老辦法,只能去龍王廟祈福,有用嗎?求老天爺不如求己,多讀書,多學習,就會明白,龍王爺的庇佑還不如冷棚有效。
人,終究得靠自己,遇到困難,直面困難。
移回視線,筆尖微動。
氣排球隊五名正式、一名預備的名字、長處、缺點、訓練方向以娟秀字跡躍然紙面。
不能再找藉口拖下去了,寧瀟湘原本無神半耷拉的上眼瞼收回,眼神逐漸堅毅。
我能把一幫什麼都不會的菜鳥練成小有氣候的氣排球隊,那就能再培養一個扣球手!
&nm的自動鉛筆頭斷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