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銅簋多為煮食所用,出現於商,流行於周。

根據周朝禮制,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次之,七鼎六簋;大夫再次之,五鼎四簋;元士又次之,三鼎二簋。

這表明青銅簋已經在上層人士日常生活中得到大量應用。

商代早期的簋無耳,或鋬耳型,耳下無珥,圈足上有鏤孔。

所謂鋬耳型,是指器物一側有個手提或者捏拿把握的部件。像是帶把的紫砂壺,也可以說是鋬耳型。

圈足,指器物底部用一個圓形圈來承託器物。碗的底部,就是圈足。

到了商代晚期,簋就以鋬耳為主,偶有斂口帶蓋的。鋬耳下有的還有小垂珥,高圈足,且沒有鏤孔。

然而,眼前的這隻青銅簋明顯不符合以上情況。

其口沿及腹部四面,各鑄造了一個由弧身向內的龍形怪獸構成器耳。

更奇特的是龍形獸的下方有一小塊凸起,形成一個垂珥,且垂珥之上有精美的裝飾紋路鳳紋。

細細看去,簋的頸部有周圓渦紋,足上飾有大型獸面紋。

這是極為少見的四耳簋,帶著西周早期的明顯特徵。

天地萬物,莫不可鑑。追根溯源,莫不可鑑。

識海中,有關銅簋的畫面蜂擁而來。

貴族乙死去,兒子歷製作了一組禮器,為舉行喪葬祭祀活動所用,這隻銅簋就是其中之一。

負責祭祀的大巫臉上塗著花紋,手裡舉著青銅手杖,站在高臺上,嘴裡唸唸有詞,跳著奇怪的舞蹈。

高臺下有貴族有奴隸,個個神情虔誠,但奴隸的臉上還有深深的驚恐。

舞蹈結束,同貴族跪在一起的十幾個奴隸被拉到祭臺上,不止被砍了頭,還被挖心剜肝。

而隨著血祭,臺下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奴隸,全都歡呼起來,喊著聽不懂的話。

祭祀結束,青銅簋裡的黍米已經煮熟,被子繼父位的歷分給來觀禮的其他貴族食用。

他們又談論了什麼,但仍無法聽懂。

隨著祭祀活動結束,青銅簋也完成了使命,被作為陪葬品葬入貴族乙的墳墓,深深掩埋。

再次現身,已經到了前朝末年,一支摸金校尉將銅簋盜出,賣給了古玩鋪。

因前朝盛行金石收藏,青銅簋竟然售出了一千金的高價,被前朝戶部左侍郎所得。

之後沒過十年,前朝覆滅,大周建立,銅簋也從舊臣手裡流轉到了大周新貴,太祖軍師姚之孝手裡。

這位姚之孝並未在太祖登基後為官,而是出家當了和尚,法號道衍,成為大周最負盛名的高僧。

他於八十九歲含笑坐化,燒出數顆舍利子,被數家寺廟供奉。

太祖長壽,姚之孝坐化時他老人家還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呢,思及往昔,下旨追封姚之孝為榮國公,諡號恭靖,以文臣身份入太廟。至今,這仍是大周唯一一人。

青銅簋再次轉手,被禮部侍郎偷偷弄到了手,一心想沾沾福氣。

哪曉得,侍郎一做十幾年,直到告老還鄉,也沒再升一級。

返鄉途中,遇到剪徑,慌亂之下,一箱子金石器物丟失,青銅簋就在其中。

青銅簋被附近山民撿到,五兩銀子賣給了購山貨的跑商。

跑商二十兩銀子賣給當鋪,當鋪轉手五千兩賣給了古董鋪。

古董鋪被人下套,看走了眼,購入一件假貨,不得不出手賣掉青銅簋填窟窿,輾轉數次後被聚寶齋購得。

畫面消失,有關青銅簋的來龍去脈,生平經歷,經手人等,盡數浮現在識海之中。

寶符評級:西周歷乍父乙四耳青銅簋,吉類中品,存世二三九四年。

“兩千多年,你不容易。”

對著青銅簋,裴瑾瑜邊用帕子抹頭上的汗,邊嘖嘖稱奇。

不過,她最迫不及待的卻是檢視寶符給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