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恐怖的投資,一開口就是3萬億人民幣,要知道‘天宮號’空間站的投資就是600億人民幣,合計一百餘億美元。而‘天宮號’空間站的巨資簡直連這個‘雙環太空站’的零頭都不到。

而且哪怕是‘國際空間站’,歷時10多年完工,耗資約合1000億美元,這已經是很恐怖了。就是現在聯合太空塊結構公司提出的‘太空蘑菇’空間站也就是投資3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7萬億人民幣,也差不多才是這個‘雙環太空站’的一半。

再考慮兩者的實際購買力,那更是至少相差五六倍。

這麼大的投資,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怎麼也不可能投入這麼大的資金,投入在這個‘雙環空間站’。

秦元清這一介紹,就是一上午時間。

等到午飯時間,會議室的這些技術專家們一個個都臉上僵硬,一臉麻木,顯然都還沒有從那種震撼反應過來。

秦元清嘆了口氣,格局能不能大一點呢,怎麼總是想小打小鬧呢,怎麼不想著搞出個大花樣出來呢。

果然,高處不勝寒,自己明明提出了一個合理、可行又能滿足未來發展的太空站計劃,結果別人根本就聽不懂,也不瞭解,更不明白,甚至以為他是瘋了。

“小馬,你說秦院士是不是瘋了,怎麼會提出這麼離譜的計劃來呢,難道他不知道,科幻、科幻電影是虛幻的,是假的。虛幻是虛幻的,實際是實際的,那樣的太空站,別說10年、20年,就是100年都搞不出來!”一個絕頂聰明的中年人,只覺得手中的飯不香了,對著自己的好友嘀咕著。

“小牛,我也覺得秦院士瘋了,他估計最近在研究什麼理論,走火入魔了。不過不得不說他作出的‘雙環太空站’模型真的是充滿著科幻的美感!有這一份能力,他不搞教育、科研,也可以獲得很好。”小馬對著自己好友‘牛犇犇’說道。

小馬,叫馬東來,畢業於北航,與牛犇犇是同班同學,他們畢業之後同樣是從事航天事業。

“這‘雙環太空站’,估計人是搞不出來了,得神才搞得出來。”牛犇犇說到這裡,壓低聲音:“你說秦院士最近是不是在研究神學,都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莫非秦元清重蹈牛頓的覆轍?”

作為如今華夏航天事業的中堅力量,馬東來、牛犇犇實際上很瞭解華夏的航天技術,目前已經位列世界領先水平,屬於國際第一梯隊,就是登月,從理論上實際上已經沒有問題了,從技術方面而言是可行的。

嫦娥五號登月、返回地球,還帶回了大量月壤,同樣的道理,自然而然也可以將人送到月球,然後也從月球返回地球。

但是他們認為,哪怕再經過十年發展,也不可能具備建造‘雙環太空站’的能力。

比如可控核聚變,單單這一項技術,哪怕他們不是該領域的,也知道可控核聚變技術始終被譽為‘永遠的五十年’,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

比如反重力,這個概念只存在於科幻和科幻電影,而從理論上來說,根本就沒有人創造出反重力的相關理論和依據,倒是人造重力還比較靠譜。

更別說還想要將量子計算機搬上‘雙環太空站’,而且是每個人都使用量子計算機進行辦公。

當然,從事航天工程的他們很清楚,太空其實並不安全,有著無數的太空碎片、太空垃圾以及天外隕石,更別說無時無刻不存在的紫外線等對鋼鐵或者材料有著腐蝕力量,使得空間站的壽命都長不了,結果秦元清隨意一提太空站的使用壽命30~50年,這不是嘴炮是什麼!

秦大炮!?

二人的腦海裡不由浮現出,早年有關於秦元清的外號,他們有些明白了,為何以前會有人稱呼秦元清為‘秦大炮’。

這簡直比民國的大炮還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