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項技術,或者是由一個團隊進行,或者由多個團隊配合進行,而每一項技術都有專門的技術負責人,這些技術負責人毫無疑問都是世界一流科學家,是華夏科學家中的精英。

也正是如此,秦元清才有把握,能夠在4~5年內完成可控核聚變的實驗室階段的積累,宣告華夏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

不然的話單靠他,想要搞出可控核聚變,起碼需要二十年時間才有可能!

秦元清對於ITER並不熱衷,就是因為他並不看好ITER,這個專案從1985年開始,想要建立第一個試驗用的聚變反應堆,希望在2010年建成一個實驗堆,實現1500兆瓦功率輸出,而造價是100億美元。可是從一開始,ITER就充滿著各種坎坷,特別是2000年的時候美利堅中途退出,更是讓ITER差點胎死腹中。直到2003年,隨著能源危機加劇,各國又重視起來,特別是華夏宣佈加入了ITER計劃,方才使得ITER不至於胎死腹中,連帶著美利堅也重返ITER計劃。

可是就算華夏這麼一股強大力量,從2005年ITER正式立項,造價從當初的100億美元提升到120億美元,可是原計劃在2015年全面完成反應堆,可是ITER計劃不斷延期,直到現在,依舊還未能成功。

在秦元清看來,可控核聚變技術,就得一個強大國家投入鉅額資金,堅持不懈攻克難關,才能真正的視線。如果是一個多個國家參與的組織,人心不齊,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再加上沒有一個有足夠威望的科學家作為統籌,想要視線可控核聚變,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到目前為止,像這種超級工程,從未出現過多國合作組織能夠真正的建成的。

這也是秦元清力推可控核聚變專案,由華夏投入巨資、調集龐大人力物力來進行,就是因為如此!

另一邊,接到秦元清的檔案,負責研究He3原子探針技術的團隊,都紛紛進行研究。

“真是匪夷所思,往等離子體中插入一根名叫氦3的探針,而它的體積只有一顆原子那麼小!”一個青年研究人員都驚呆了。

他們這個研究團隊,是剛剛組建沒多久,專門研究He3原子探針技術,一開始他們看到這個技術名稱,那是感覺到莫名其妙,畢竟聞所未聞,而且該怎麼入手?

關鍵是這項He3原子探針技術的經費很高,高達1000萬人民幣的科研經費。

這是他們這個團隊,不管是哪個研究人員,參與的科研經費最多的。

“聽起來很難,也很不可思議,不過我相信秦院士不會隨意拍腦袋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秦院士的方案,進行試驗,實現這項He3原子探針技術!”這項技術的負責人,是一個叫林英明的科學家,其年齡56歲,剛當選院士沒多久。

林英明是水木大學出身的,從水木大學本科畢業後就出國留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一段時間後,在2011年返回水木大學任教,他是親眼看著秦元清鑄就神格,對於秦元清他和其他年輕人沒有什麼兩樣,屬於秦元清的腦殘粉。

他很清楚,這個He3原子探針技術一旦成功,那麼毫無疑問是個諾貝爾獎級的發明!

諾貝爾獎並不僅僅只是獎勵偉大的理論發現,同樣不吝嗇於獎勵那些改變人類文明的重大發明。

而毫無疑問,這個He3原子探針技術一旦成功,將推動整個可控核聚變工程的發展!再考慮到這些年水木大學誕生一位位諾貝爾獎得主,那麼他作為這項技術負責人,毫無疑問是很有可能當選諾貝爾獎得主!

畢竟,更上面的頭,秦元清已經宣佈不再參與任何獎項評選了,那麼榮譽自然會落到底下的人。

想到自己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林英明的瞳孔中越來越亮,也越來越興奮。

這種能夠名利雙收的事,燒香拜佛都求不來的。

林英明帶領著團隊,開始研究這項He3原子探針技術,而秦元清在關注He3原子探針技術之餘,則是繼續完善著‘金烏裝置’,畢竟進入2022年核工業集團就會進場動工建設,他必須在這之前完成‘金烏裝置’,不然的話都沒辦法動工建造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