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元清其實心中很清楚,‘雙環太空站’的建設難度是很大的,哪怕他解決了可控核聚變技術、反重力技術、量子計算機小型化三大黑科技技術,‘雙環太空站’依舊是要面臨著非常多的困難,甚至很多技術問題都會給現在的科學家們傷透腦筋。

可是人類的發展,不就是面臨問題、解決問題麼!

人類的進步,就是在一系列困難中去一一克服、解決,從而在這個過程提高了自身。

當初人類未進入太空之前,同樣也是面臨著一系列困難,不知道傷透了多少人的腦袋,死了多少腦細胞,可是最後成果解決一系列困難,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才開啟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新篇章,使得人類可以離開地球,位於太空去看地球、去觀測宇宙。

同樣的道理,‘雙環太空站’也是如此,反正‘雙環太空站’也不是現在就立馬建設,而是十年後,有這十年去探索、解決一系列困難,以此來突破一系列的技術瓶頸。

不說十年之後開建‘雙環太空站’能夠一下子建成,至少在這十年的研究過程中,會誕生無數的新技術,這會給華夏帶來無盡的好處,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

秦元清接下編寫下一代空間站的專案建議書這個活,心想著‘雙環太空站’還涉及到可控核聚變技術、反重力技術以及量子計算機小型化、量子通訊技術等,量子計算機小型化有專門的團隊在進行著,不需要他過多操心,想來有著傳統計算機的發展經驗,十年之後量子計算機小型化會有顯著的成果。

而量子通訊技術,華夏目前屬於國際第一梯隊,屬於世界領先水平,相信經過十年的發展,量子通訊技術應該差不多能夠滿足‘雙環太空站’的要求。

所以需要他親自推動,揭開時代序幕的,就是可控核聚變技術、反重力技術,反重力技術的前提是龐大能源,是建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因此就需要推動可控核聚變技術以及反重力技術,培養相關的人才。

雖然現在反重力技術,無法直接大規模進行,但是卻不影響從現在開始培養人才,然後在實驗室進行相關的實驗。

而可控核聚變技術,這才是真正的大工程,單單研究就得四五年時間,再到最後的整合,同樣也需要幾年時間,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是極為龐大的,哪怕是以秦元清現在掌握的財富,全部都投進去,也不一定能夠支撐起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商業應用。

因為這不是私人可以做得到的,是需要國家的力量,這是國家的綜合國力!

秦元清離開哈工大,返回水木,直接進入閉關狀態,水木的相關事務直接交給徐嘉憶去主持和處理,他全心編寫著可控核聚變專案建議書、反重力專案建議書以及‘雙環太空站’專案建議書。

可控核聚變,秦元清本身就屬於最為清楚的,整個世界沒有人比他更懂可控核聚變了,為了可控核聚變他硬生生的安撫自己那顆躁動的心好幾年,而現在終於差不多可以為所欲為地去推動這項黑科技的誕生,自然而然秦元清關於可控核聚變專案建議書寫得非常的詳細,包括研究隊伍的建設、研究經費的測算、涉及到的各個專業、研發的時間進度表,以及最後的整合,可控核聚變核電站的建設。

原本關於這一部分的專案建議書,秦元清就是斷斷續續在寫著,結果現在閉關全身心去寫,速度一下子提高許多,秦元清奮筆疾書,腦袋快速地執行,每天工作時間沒有一天少於15個小時的,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

終於,用了半個月時間,《關於可控核聚變技術研發的專案建議書》就正式完成了,不過現在寫完,可不是直接進行提交,還得再三稽核,稽核修改完畢後,才能正式提交。

秦元清耐著心,從頭開始過一遍,邊看邊修改,一些覺得遺漏的地方,秦元清就進行補充。一些地方覺得表達不準確的,秦元清就進行修正。

等到《關於可控核聚變技術研發的專案建議書》徹底完成,相關資料已經高達100G了,秦元清儲存好資料,才開始轉向《關於反重力研發的專案建議書》的編寫上,這一部分,目前全世界都屬於0這一步,沒有一個國家從0走到1,全部是停留在科幻以及科幻電影中,至於相關的理論研究,根本就是慘不忍睹,甚至很多科學家直接批判反重力就是偽科學!

而攻克霍奇猜想的秦元清,無疑是對反重力最瞭解的。全世界沒有人比秦元清更懂反重力了。

秦元清關於反重力技術,那就不僅僅是寫專案建議書了,而是需要構建一整套反重力理論,就如同電磁力、引力這樣的一系列理論,並且還需要對反重力技術的應用進行預測,而在這裡面,秦元清就寫到了關於今後航天、航空工程的探索,有了反重力,就不再需要跑道,也不需要再用火箭發射,甚至於有了反重力,人們將會徹底解決堵車這個大難題。

反重力技術,無疑比可控核聚變要花的時間更多了,畢竟可控核聚變至今已經超過大半個世紀了,就是華夏經過這些年的研究與發展,可控核聚變也是走在國際第一梯隊,而反重力卻是一片空白,從空白開始進行一步步填充、構建一整套理論,還需要進行技術誕生後應用對社會的改變的預測,簡直讓秦元清的腦細胞死了好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