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晚上,不知道多少人一夜無眠!

第二天秦元清看到訪問團的成員們,很多一個個精神不振,想來昨晚在陌生環境認床睡不好吧。

秦元清暗自想到。

大家吃過早餐之後,就乘坐著大巴出發了,今天他們參觀的是‘太空站’模組化裝配中心,裝配中心直接為‘雙環太空站’專案服務的,來自各個生產單位的配件最終在這裡進行組裝成形,然後直接在這裡透過300噸級運輸型空天飛機運輸到太空。

以前,還需要透過大型運輸機運載著前往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甚至還需要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進行最後一道的組裝,而現在都不需要,直接在這裡組裝好後,由300噸級運輸型空天飛機運輸著直飛太空,省卻了不知道多少事。

“各位,這裡是太空站裝配中心,整個裝配中心佔地面積一萬畝,專門進行太空站模組的裝配,中心採用工程師+機器人形式,工程師數量與機器人數量達到1:1的比例。”秦元清親自擔任瞭解說員,給大家介紹著。

“我們的‘雙環太空站’,是透過模組化建設的,一個個模組運送到太空,最後在外層空間對接組裝!”秦元清也不怕洩密,這種東西你就是看了, 你也學不會,或者短時間內你學不會, 華夏為了建設‘雙環太空站’, 單單研製階段就花費了十年時間, 這還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有著完善強大的航天工業。。

而俄國航天工業, 顯然做不到,哪怕俄國航天工業經過升級改造之後,是世界第二大航天工業, 甚至連美利堅的航天工業都比不上。但是說實在的,還不夠看,連華夏航天工業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更何況這裡面涉及到諸多技術,不是那麼好攻克的。技術這種玩意,你單看著是沒有用的, 看著也許覺得簡單, 一紮進去的時候就會發現, 好似進入泥潭一般, 前進一步都會極其的不容易。

俄方專家心頭巨震,不管是模組化建設還是外層空間對接組裝,都足以讓他們感受到震撼。

航天器對接一直是空間技術中的難點,需要對接的組建越多,整個發射過程的風險便越高,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對接技術, 也只做到了將航天器拆成兩部分,發射到外層空間進行交會對接,對接只需要對接中間可以穿過人的小通道就可以了。

歷代的空間站建設,毫無疑問都是這麼做的。

可是‘雙環太空站’顯然不是, 而是進行多層多次外層空間對接, 這個技術含量簡直是超乎想象。

“貴方的航天技術已經到了這種程度......真是讓人震撼!”望著正在裝配的模組化,安德烈臉上寫滿了複雜的表情。

還是那句話, 外行看熱鬧, 內行看門道。

作為航天專家,雖然沒有具體參與, 但是單單現在所看到的,以及秦元清所說的,就足以讓他明白這其中的難度了。

安德烈不得不承認,不說昨日所看到的空天飛機總裝, 就是今天這個‘雙環太空站’專案的模組化生產,那都是遠超俄國航天工業, 這種技術他們很多甚至連想都未曾想到。

“這就是我們專門為‘雙環太空站’準備的生命系統,整個生命系統將會極大的滿足‘雙環太空站’日後航天員工作、生活所需,降低‘雙環太空站’的執行成本。”秦元清帶著訪問團來到了一個特殊的區域,就是‘雙環太空站’的生命系統,這生命系統看似沒什麼,實際上卻是蘊含著極高的技術含量。

如何讓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期駐守,這是每一個航天強國都在思考、探索的事情,畢竟往返太空的成本還是相當高昂的。

再者這一方面,生命系統其實也是日後殖民其他行星的必備條件,畢竟太陽系範圍內,已經探索的資料顯示不管是哪顆行星其實都沒有生命,並不是真正適合宜居的。而要在一個行星上,就得有足夠先進的生命系統,確保航天員生活工作所需。

俄方不少專家彼此對視了一眼,交換了片刻眼中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