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戰略規劃(三更完畢,求訂閱月票)(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鯨落,萬物生!
1952年,何止是金陵大學被拆得七零八散,實際上這一年對於華夏高校界而言,絕對堪稱‘驚天動地’的一年。
這一年,華夏按照老大哥教學方式,進行高校的院系大調整,將高校旳學科拆分、整合,最後進行合併,許多綜合性大學就此不再具有‘綜合性’,大量的‘專科’大學產生。
那一年,很多‘巨無霸’高校就此熄火,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日後赫赫有名的大學,最具代表性要數京城學院路的‘八大學院’。
元氣大傷的,絕不僅僅是金陵大學,同樣大出血的還有浙大。浙大也被拆得七零八散的,理學院化學系、數學系、生物系、物理系併入復旦大學;理學院地理系併入華東師大和金陵大學地理系,竺可楨、黃秉維、陳述彭等調到華夏科學院或者華夏工程院;理學院藥學系併入魔都第一醫學院(後被複旦大學合併);醫學院與浙省立醫學院合併為浙醫大;文學院人類學系等部分系科併入復旦大學;文學院、師範學院和理學院等部分教師和之江大學合併為浙師範學院。農學院獨立成為浙農大,農化系與其他院校合併組成南工食品工業西后遷至無錫成為無錫輕工大學;森林系與其他院校合併組成東北林業大學。
這還不是最慘的,浙大一大批師生還被分別調至燕大、鷺島大學、金陵工學院、齊魯大學等。
可以說,經過拆分後浙江大學失去了其大學‘霸主’一般的地位,院系調整過程中,損失慘重。也是到了後來,浙江經濟率先發展起來,1998年更是將同根同源的大學重新合併組成新的浙大,絕對沒有現在威名赫赫、始終名列全國大學前五的浙大。
經過大規模院系、專業調整,全國高校由原來的211所減為182所:綜合大學14所、工科院校39所、師範院校31所、農林院校29所、醫藥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財經院校6所、藝術院校15所、語言院校8所、體育院校5所、民族院校2所,奠定了華夏大學今後發展的基本面。
可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一部分名校開始進行大合併,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差不多十年時間,這十年時間也被稱為華夏大學大合併時代,水木、燕大、浙大、復旦、武大等名校經過大合併重新恢復元氣,再次成為大學的‘巨無霸’。
到了現在,華夏的前10名大學,在世界基本上都能排名前50左右,前20名大學基本上都是世界前100名,可以說一個個成長為巨無霸,威震世界,每年都有不少海外學子到這些學校留學,畢竟相比起海外的名校,華夏的留學費用無疑便宜了一大截,甚至在留學時再兼職打工一下,都能過著不錯的生活。
而華夏的一大部分教育經費,都是在這前五十名大學身上,特別是前三十名大學身上,這就導致了大學的教育經費嚴重的不平衡,水木、燕大等一年辦學經費200~300億元,還有學校本身還有大筆的收入,真正的演示著什麼叫澇的澇死,旱的旱死。
毫不客氣地說,華夏大學前200名大學,不管實力怎麼樣,都在充足的財力下,慢慢在衍化為各個學科很全的綜合性大學,區別只在於強弱的問題。
秦元清覺得這很不好,他覺得大學還是不要那麼多綜合性大學比較好,每個大學都要有特色,這些特色專業特別強大,這樣才不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也可以打破每年的教育資源都被前面的佔據的窘境。
秦元清用了一天時間,寫了這份建議報告,想了想,秦元清將報告名稱改為《關於進行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的建議》,秦元清論述了華夏高校在1952年第一次院系大調整,以及大合併時代,中間時間以及大合併時代後高校的發展,從大合併時代至今也有差不多30年時間,在華夏經濟高速增長30多年時間,這些高校也在高速發展,是與社會發展相契合。
但是到了現在,這些高校都成了‘巨無霸’,都成了綜合性大學,教育資源大部分集中在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卻落後許多。而且隨著華夏在拉開‘太空時代’,現有的高校模式毫無疑問已經無法滿足未來華夏在‘太空時代’的發展要求,所以從時代發展以及時代背景下,他認為重新對全國高校院系進行大調整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
與此同時,秦元清在報告之中,對於發展高度重疊的幾所大學著重進行分析,指出這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更是在最後的建議中,秦元清提出了自己關於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的構思,比如將水木的航空發動機學院遷至中西部重新成立華夏航天大學,並從北航、哈工大等院校一部分院系專業師生剝離開來補充入華夏航天大學。比如將水木汽車研究院剝離開來搬遷至東北三省成立華夏飛車大學,作為特色大學專門研究汽車領域,對汽車演變為飛車進行研究,同時包括一部分未來立體交通專業的規劃與研究。比如‘秦元清實驗室’,遷到中西部成立國家級大型實驗室,從事最基礎、科學最前沿的研究.......
在秦元清的構思中,水木大學可不僅僅剝離這三大部分,還會剝離政法、人文、歷史等等專業,就是水利專業都會被剝離出去,重新成為理工大學而不是綜合性大學。
而燕大也將剝離工科之類大學,也將進一步被削弱。至於其他高校也毫無疑問,都會遭到拆分、合併和重組。
經過院系大調整之後,全國各個高校重新恢復四方平衡,東西方平衡,南北方平衡,促進全國平衡發展,而不是頭重腳輕。
再三稽核報告之後,確定沒有問題後,秦元清將這份報告正式提交上級,他的這份報告將直達天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