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試驗的圓滿成功(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一點,可控核聚變小型化技術、反重力技術、等離子體引擎技術等等新型技術,都是這樣的。
就是量子計算機、人工智慧等,也都是一開始先應用於軍用領域,然後等到軍方技術人員摸索好了,建立了安全的系統,確保國防安全,隨後才應用於民用領域。
隨著這一次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後,在完成衛星的檢查以及電池充電,將衛星重新放到預定軌道,作為正常衛星使用,空天飛機在航天員的駕駛下,從太空返回地球表面。
接下來,在最後的測試‘載人登月’前,空天飛機還將進行著四次試飛任務,而在這一試飛過程中,試飛團10個航天員,都將具備操作駕駛空天飛機的技能。
在第二架空天飛機完成建造,進入服役的時候,其中五位航天員將作為第二架空天飛機的飛行團,與此同時又會有20個新選拔出來的航天員,進入到兩架空天飛機,進行實際操作和執行任務,從而一步步培養出有進入太空經驗的航天員。
截止到目前為止,除了退入二線的航天員以外,在一線的航天員,華夏已經有45個進入太空、在太空執行航天任務的航天員,這個數量遠超其他國家,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樣的航天員數量將會快速增加,航天隊伍將迎來一個井噴期。
秦元清這一天,來到了航天員訓練中心,今天航天員訓練中心正在進行選拔比賽,選拔出色的航天員,用於明年到太空建設‘雙環太空站’,雖說‘雙環太空站’採用模組自動化建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單靠模組自動化建設就可以全部完成建造,不需要人參與,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建設過程中依舊需要航天員參與,甚至有些還得航天員親自去做。
畢竟很多工作,靠著機器人、機械臂之類,根本難以做到,機器始終是機器。
“總指揮,這一批年輕航天員,一個個可比我們這些老傢伙強多了,他們充滿著個性和想象力,有著很強的創造性,他們想的都是可能性,而且他們對於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強於第一代航天員、第二代航天員和第三代航天員。”楊力偉親自帶著秦元清遠遠地看著正在進行的選拔:“就是第四代航天員,對於新事物的接納能力,都比不上第五代航天員!”
秦元清拿起望眼鏡,看了一下不遠處,正在接受訓練的航天員,微微頷首。
華夏的航天員隊伍,經歷這些年發展,形成了非常明顯的梯隊建設,每一代航天員都有明顯的界限,一代航天員都有各自的年代背景和身上特有的特點。
比如現在第五代的航天員,都是00後,這一批00後,生活在華夏經濟騰飛的時代,營養充足,所以一個個長得人高馬大,身高普遍超過了他們的前輩們,身體素質也好得多。而且這一代人,他們讀書的時候,手機都很普遍了,電腦也很普遍了,在他們初中的時候,智慧手機都普及開來,平板電腦都不是什麼稀罕事,他們見世面更廣,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強,也願意接受新事物,甚至他們腦袋中總是不斷蹦出新的想法。
創新,在這一代人體現得非常淋漓盡致。
而第三代航天員,劉楊和王亞萍都開始逐步轉入二線,今後進入太空,也是作為指揮者,在地面上則是培養新生代的航天員。
目前為止,未來十年內,第四代航天員是中間力量,也是建設太空站的主力,而第五代航天員則是十年以後的主力。
甚至到了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啟動第六代航天員,目標盯準了10後,讓航天隊伍源源不斷地發展,生生不息,永流傳。
就是楊力偉,過幾年也將退休了,退出主要工作,轉向顧問類,繼續發揮餘熱。
這正是體現了那句話,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時代滾滾洪流,始終不斷向前,誰也抵擋不住時代的前進步伐。
相比以前,航天員訓練中心,設施提高了相當的多,量子計算機、人工智慧、全息投影技術、現實模擬技術等等,都應用在航天員訓練中,也因為反重力技術,使得在航天員訓練中心,有個專門的全狀態模擬太空環境的訓練艙。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