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塊上,秦元清從來就不會吝嗇小氣。

雖然這些年一個個年紀都比他大,最小的財務也是26歲了,比他都還要大6歲。其他的人也都大他七八歲,甚至兩個副教授都比他大了十幾歲。但是秦元清還是用自己的誠意折服了他們!

。。。。。。

“校長,小秦同志太過分了,怎麼可以這麼做呢,這麼做我們以後還怎麼開展研究,還怎麼帶人啊!”汽車工程系的一位院士在秦元清他們實驗室開啟第一天聚餐的時候,殺到了校長辦公室,來告狀了。

百萬年薪!

直接讓他們院系跳槽了20人,還包括2個副教授,而且現在汽車工程系一個個人心思動,科研之時無精打采,甚至有時候聊天話裡話外都是嫌棄工資低、說什麼人家秦院士那邊開出百萬年薪,甚至還有人轉發了那些人的工資條。

主席說過,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

現在汽車工程系的院士、教授就深深感受到這句話的真理。

可是讓他們提高待遇,這根本就不可能,他們整個系一年拿到的科研經費差不多就是六千萬,他們教授級別一年工資也就十來萬,怎麼可能給博士生、博士後提高待遇。

校長溫和地說道:“老王啊,這事我也沒辦法啊,你應該也聽說了,秦院士的實驗室的經費,是他自己拉來的,說實在的,學校也僅僅提供一個場所,也是秦院士覺得在學校方便,不然的話他在外面也可以搞個實驗室!”

“我看啊,這方面系裡還要自己想想辦法,看能不能也從車企那裡拉來一些科研經費,也不需要十億那麼多,有個五六億也好!”校長提了個可行的方案。

王院士無語。

要是能夠拉來科研經費,那他還需要親自跑來校長辦公室告狀麼,那些車企別看看動不動以百億計算,實際上都小氣摳門得緊,他們能拉來個幾百萬科研經費就不錯了。

看著王院士離開的背影,校長露出若有所思之色,看來學校也得改變一下發展思路啊,再這麼下去單靠國家教育經費和科研經費,水木大學想要成為世界前十大學,不容易啊。

校長起身,拿起了毛筆,在紙上重重地寫下‘產學研’三個大字!

產學研相結合,是科研、教育、生產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整合化,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在歐美著名學校,產學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校承擔著教育、科研,企業負責生產,學校依靠著科研經費和專利獲得利益從而投入新的科研,形成良好的迴圈。

從好幾年前,華夏的高校就開始不斷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說多大成果,那也沒有。

像秦元清這樣從企業拉到10億科研經費,還是水木大學第一次,也是創下了華夏高校的一個記錄。

校長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但是再不容易也必須走。不然的話,國家的辦學經費,也就能夠維持學校的穩定發展,可是現在社會,教師隊伍對於待遇的要求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不可能無限期拖延,不然的話高校的人才估計都會被企業給挖牆腳挖走。

而毫無疑問,與企業合作、從企業那邊獲得科研經費,將是一條可實行的道路。

汽車研發課題可以這樣,化工、建築、機械、電子等等完全也可以嘗試著去走一走。

顧校長可不僅僅是行政的,他也是華夏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功能材料的組分、結構與效能關係的研究和材料的微觀設計,他很清楚,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從來就沒有捷徑,都是需要砸下重金、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地去走。

至於課本上,作為過來人,顧校長很清楚從西方獲得的材料都得打一個問號,誰也不知道西方人會在哪個地方給你埋了個坑。

就像水木大學,很多教材都是自己學校教授編的,就是要確保知識的準確性,都是經過自己實踐過的,而不是簡單的翻譯國外文章。

只是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沒有那麼容易,屬於那種週期長、見效慢的,甚至還有很大的風險打水漂,所以企業根本沒多少人願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