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秭歸,穿越而來 第八十五章 捂緊耳朵就聽不見了
章節報錯
而且最主要的是,皇上的處罰太重了,不可能因為遲到幾天就要受到這樣的處罰。以前這樣的事也不是沒有過,最多被訓斥幾句或是餓上兩頓,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難道皇上在懊惱王爺護送她們進京嗎?可這一路發生了這麼多事,王爺亦是好心為自己的父皇辦事,怎麼這事就成了這個樣子呢。
小伍進來的時候,張嬤嬤都快要哭出聲了:“小伍兄弟,你能不能和王爺說說,讓王爺去求求皇上?她們也不是故意遲到的,以前也有過,可從來沒處罰得這麼重過。她們一個個的都才是十幾歲的小姑娘,這是要了她們的命啊。”
五等宮女,什麼時候有出頭之日啊。
歷經這麼多事,她們怎麼就這麼命苦呢?
小伍立即從張嬤嬤手中拿過聖旨,從頭到尾仔仔細細地看了兩遍,他也有些蒙,問道:“這是剛剛太常寺的內侍來傳的聖旨?”
張嬤嬤無奈地點頭。
小伍也搞不明白事情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當初王爺提議走官道是為了堵住某些人的嘴,這怎麼反而成這個樣子了呢。
現在想想,再怎麼小心又能如何?他們該下的絆一點也不少。
可看著聖旨,他覺得這幾個字太燙手了。他再怎麼愚鈍,也知道這件事,他們家王爺不能插手,否則對這些姑娘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劉康手上拿著張嬤嬤讓小伍拿來給他看的聖旨。
上面就很簡單的幾句話,說她們離最晚的入宮時間遲了半個月,宮規不可廢,褫奪家人子封號,降為五等宮女。遣送得了失心瘋的夏鶯回原籍秭歸縣。
“王爺,這件事,依屬下看,多半是衝著您來的。張嬤嬤讓屬下和您說,請您在皇上面前求求情,可屬下覺得這事您若插手了,反而更不好。”
劉康沒說話。
這事,他總要去說說的,但怎麼說,怎麼幫卻是另外的事。
就是不知怎的,他突然有種慶幸她們沒有做父皇家人子的感覺。
父皇的那件事,在宮裡早就秘密傳開了,現在連後宮都極少進,更不用說再寵幸新人了。
這麼想著,沒多久清河郡郡守張猛進來了。
他身上的泥水衣服還沒有換掉就被招來了,剛剛帶著近千名官兵去堵決了口的河堤。
大雨中張猛親自上陣,肩抗麻袋,手拿鐵鍬,一袋一袋的往那決口處堵積。看著那條綿延的河床線不斷上漲的水位,他直犯愁,被下放到清河郡做郡守兩年,兩年都發了大水,而且今年這雨不但比往年來得早,也更大。
洪水過後就是疫病氾濫,他看著那些受災的百姓,眉頭緊鎖。這河不在雨季的時候給百姓帶來五穀雜糧,可到了雨季就變成了洪水猛獸,每年堵了這頭決了那頭。確實有必要徹底翻新,摺子遞上去個把月了,可朝廷遲遲沒有動靜,手中無錢,辦不了事,他就只能拆了西牆補東牆,治標不治本。
若是當初摺子一遞上去,皇上就給批下,下撥了錢倆,他們早早地修築河堤,何至於到現在這麼被動的局面。
劉康把三千朝門軍讓修羽帶著去堵決口,一下子來了那麼多人,河口水岸線密密麻麻地佈滿了人,清河郡府兵幹勁這才足了。清河郡的百姓看到這種情況也自發加了進來,一時之間,河口水岸上全是人,麻袋裡裝滿的泥石,一包包的摞在一起,總算沒讓府兵們的心再冷下去。
“王爺,一早就聽說您來了,下官應該早就過來的,可是這洪水如猛獸,它不等人啊。”張猛身上的泥水滴滴答答地往下落。
小伍看得直皺眉頭,他最見不得這樣了,他喜歡清清爽爽的。
可劉康卻絲毫沒有感覺,他反而覺得在這樣的天災面前,這樣的官才是官。
劉康擺手道:“張大人,我問你,你做這清河郡守兩年了,可對附近的匪患有多少了解?”
張猛低嘆一聲道:“唉,說起這事我就頭大,這清河郡百姓勤奮肯勞作,可就是過不上好日子。究其原因,一是匪患,二是這洪水,每年坑害了不知多少百姓,有條件的能搬的都搬走了。我派兵去剿,可我的府兵加上清河郡守兵,加在一起也不過千餘人。他們的匪窩是據山而居,四面環山,真正是佔據了天時地利,根本就是易守難攻。又加上這裡地形複雜,所以來了兩年我剿了兩年的匪,可收效甚微,這才奏請聖上由朝廷派兵剿匪。”
原來是張猛奏請的皇上,如果說這裡的匪患已經有幾年了,但前幾任從未向朝廷說過此事。而且清河郡離京城又如此之近,很多官往往報喜不報憂,否則這扣在他們頭上的帽子可不是開玩笑的。
何況這些匪患只要沒有成勢,或者還沒有發展到足夠威脅到大漢安危的話,一般的官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僅不剿,甚至還任由其發展。
可張猛果然是張張猛,他來了,不但自己早已派兵去剿,還上報到了父皇那,也難怪石顯要橫插一手。
這張猛原是朝中的光祿大夫、給事中,是朝中說得上話的大臣。卻被石顯、許章和史丹等朝中奸臣譖毀,被下放到誰也不願來的清河郡。
這清河郡匪患不絕,災害不斷,是典型的靠近京城卻半點沾不到京城繁華卻極度貧苦的郡縣。
但張猛被下放來了後,不但沒有抱怨,還幹得有滋有味,大有要在此處紮根下去的意思。
張猛低頭無奈嘆道:“下官遞上去的摺子除了剿匪的,就是請朝廷下撥些錢倆下來修繕河堤。可三千朝門軍來了,錢卻一文沒見著。”
劉康望向外面的大雨,這清河郡的河堤早就應該徹徹底底的修了,一年一年的拖,朝中之人總是捂緊耳朵當不知道此事,真正受苦的卻是清河郡的幾萬百姓。
張猛知道王爺的為難之處:“此次朝門軍能留下來,下官還得好好感謝一下王爺。若不是王爺您的堅持,只怕這匪也剿不成。”
“張大人有沒有想過靠當地百姓剿匪?”
發動民眾的力理豈不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