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拜訪(第1/2頁)
章節報錯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明之一。┟╡┟┠╡┟.〈。造紙是誰明?最常見的論斷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主要依據是《後漢書》的記載。
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絹帛者謂之為紙。絹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因此,據以尊東漢蔡倫為紙的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時間,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根據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關紙的解釋,在蔡倫之前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都是絲質纖維所造的,實際上不是紙,只是漂絲的副產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張中國式的植物纖維紙,一般都要經過剪下、漚煮、打漿、懸浮、抄造、定型乾燥等基本操作。
而西漢所用的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從外觀看,其紙腩鬆弛,紙面粗糙,厚薄相差懸殊。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纖維和纖維束都較長,說明它的切斷程度較差,是由纖維自然堆積而成,沒有經過剪下、打漿等造紙的基本操作過程,所以不能算真正的紙,充其量不過是紙的雛形。
蔡倫及其工匠們在前人漂絮和製造雛形紙的基礎上總結提高,從原料和工藝上把紙的生產抽調到一個**行業的階段,用於書寫。雖然,“蔡倫紙”不會是蔡倫一手製作,但沒有他的“造意”,單憑工匠也造不出植物纖維紙來。因此,把蔡倫作為造紙術的明者是有充分歷史根據的。
可惜,蘇任這個半路殺出來的傢伙,徹底斷了蔡太監的夢想,又一個著名的太監就這麼隕落了。
看著蘇任從懷裡掏出來,鋪在桌面上的紙。主父偃好奇的摸了摸,入手光滑,顏色雪白,韌性看上去也不錯,他沒敢彎折不知道結實不結實。
“這就是先生造的紙?”
蘇任點點頭:“正是,前年我就已經派人研究了,也很湊巧,前段時間剛剛造出來,昨日回來之後送到我手中,沒想到很不錯,雖然和我的預想有很大差距,卻足以當大漢報的用紙了。╪╪┢╪.〔[。c《o
韓慶也摸了摸:“此物光滑,不知先生用何物造就?”
“你猜猜!”
韓慶搖搖頭:“入手看,應該不是絲絹,絲絹造出來的厚薄不一,這紙平滑,且更白,屬下實在猜不出。”
蘇任扭頭看了看司馬相如與主父偃,兩人均搖頭,表示不知道。
蘇任提起紙張,兩手一拉,出啪啪的聲響:“和你們平時見到的不一樣,這張紙用的是蜀中毛竹!”
“竹子?此物也能造紙?”
“不僅此物,麻布、樹皮、漁網、野草全都是造紙的好材料,最好的紙張是青檀加稻草造的最合適,易於儲存、經久不脆,不易褪色等好多優點,不過咱們這大漢報按旬行,不用那麼好的紙,就這樣的紙只要儲存的好,三五年沒有問題。”
“耗費幾何?”主父偃再次詢問價錢。
蘇任笑道:“一根手臂粗細的毛竹能做百張,算上人工的話,三錢足以,價錢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輕便,若用紙張寫書,十萬字只怕有二指厚薄,比竹簡輕便多了。”
主父偃大喜:“如此說來,原本用車載竹簡,如今可以提在手中,先生這項改進當寫入史書,名垂青史。”
蘇任撓撓頭,他知道蔡倫紙是什麼德行,不但易碎還黃,比現在清明節上墳的那些黃紙還要下等,而且吸水性差,蠅頭小楷肯定不行,只能練筆。═.[。他的紙,耗費幾十人,整整用了兩年時間,調節比例,新增各種漂白、洗練的材料,一遍遍的實驗,才能有今日的風采。雖不能與後世的紙張相比,寫拇指大小的字沒一點問題。
“紙張解決了,抄寫可不是個輕鬆活!邸報只有數百份,派些書吏便可,咱們的大漢報若真如先生所言,要送往整個大漢有人的地方,沒個數萬分恐不行,還要旬日就出一次,豈不是要千人書吏才能完成?”司馬相如一直沒說話,蘇任的這個決定他也是今日才知道。
“笨!這個我也想過。”蘇任抓過一個酒樽,又提過酒壺,在桌面上倒了些水,說道:“比如這桌面就是紙張,咱們只需這麼辦就能完成。”
幾個人睜大眼睛看著蘇任用酒樽和酒壺的底部在水裡浸了浸,放在幹處拓印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圓環。
“明白沒有?”
三個人緊皺雙眉,看著兩個圓環低頭思索。很快,主父偃一下站起身子,有些太急躁,差點將桌子掀翻:“這這這……,先生果然好手段!”
主父偃雖然心術不正,聰明卻也不輸司馬相如和韓慶,他瞬間便現了關鍵,兩隻眼睛死死的盯著兩個圓環,滿臉興奮。
韓慶想了想,微微搖頭:“屬下還是沒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