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方法,是使用照明線路等外接電源。

因為必須連線在電源線路上,線路又是固定的,又是反竊聽的重點目標,也很容易被發現。

因為這個竊聽器不用連線到電源上,被發現的機率就大大減少。

第三個優點,是因為這個竊聽器不是一個電子裝置,而是一個機械裝置,那些反竊聽掃描器器對它不起作用,難以被發現。

第四個優點,是它的工作範圍大。可以接收大約100平方米內的聲音訊號,能夠同時監聽四五個房間的談話。

第五個特點,是有利於保護監聽站的安全。

因為技術水平的限制,現在的無線竊聽器訊號,發射距離只有200~300米。

如果是有線竊聽器,佈設線路非常困難,距離也不可能太長,而且往往容易被發現。

這就要求必須在一個比較近的範圍內,建立監聽站,設定監聽人員。

一旦竊聽器被發現,敵方就可以在這個範圍內排查。因為範圍小,很容易把監聽站破獲,把監聽人員抓到。

趙立冬設計的竊聽器,因為是被動接受反射訊號,發射距離遠,在沒有龐大障礙物阻擋的情況下,可以達到1.5~2公里。訊號發射器和監聽站就可以設定在這個範圍之內,兩者甚至還可以分開設定。

這個範圍比以前的範圍大得多,更不容易被發現。

即使被發現,排查範圍和封鎖難度也更大,監聽人員也有更多的時間和路線撤離。

第六個優點,就是成本比較低。

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和材料,不用進行新的開發。只要增加一個廉價的訊號發射裝置,利用監聽站現有的裝置,就可以實現監聽。

兩人都是內行,又有詳細的圖紙,懷特教授很快就明白了趙立冬的思路。

“這是個非常棒的主意,我個人非常支援。不過還需要工程師來看看工藝問題。”

“是的,我想主要的問題,是防潮和隔熱。只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竊聽器就應該可以正常工作。”

所謂工藝問題,其實就是是否能夠利用現有的裝置和材料,把產品製造出來。

技術再先進,設計再精巧,製造不出來,還是一句空話。

懷特打了電話,負責製造工藝的米勒工程師很快就來了。

趙立冬和懷特給米勒解釋一番,他很快就明白了。

“趙說得對,其他的環節都不成問題,主要就在防潮和隔熱問題上。”

這兩個問題,都跟安裝竊聽器的時候有關。

把竊聽器放到牆壁裡之後,在復原牆壁的時候,就需要用到水泥混凝土。

因為混凝土含水,潮溼,就可能影響竊聽器的安全。

混凝土乾燥的時候,要放出熱量。放熱帶來的高溫,可能損壞竊聽器的部件,或者讓部件產生變形、燒蝕等變化。即使造成部分部件損壞,或者結構變形,都可能使竊聽器失效。

費勁巴拉制造出來,冒著風險安裝完畢,結果卻因為最後一道程式功虧一簣。不僅浪費了這個創意,還會影響行動效果,這可不是他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