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散去,代學農帶著趙立冬和李玉林到了自己辦公室。

李玉林和黃至誠留在外面,趙立冬和代學農進了裡面。

代學農親自給趙立冬沏了杯茶,然後坐下。

“傑克,你不會怪我吧?”

“代先生見外,怎麼會怪你呢。”

“唉,也是沒辦法啊。校長認定了兵工廠行動有我們的份兒,我也不敢否認。你也該知道,樹大招風,軍統和我是一些人的眼中釘。我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先生不必多說,這種事情我理解。這幾件功勞,就是我們共同行動的結果。”

“奉天兵工廠幾乎被徹底摧毀,我們的專家估計,至少一年半之內,無法恢復生產。這對日本人的軍工生產來說,絕對是一個重創。對於抗戰事業,是一個有力支援。”

“日本不會北上進攻蘇聯和巴巴羅薩計劃,已經通知了蘇聯和有關國家,我想對於打敗德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援。”

“剩下不到20天,希望蘇聯能夠一舉擊敗德國的進攻。”

“代先生,關於這一點,我倒是有自己的看法。”

“哦,說說看。”

“雖然把情報通知了蘇聯,但是也不能高興得太早。原因有二。”

“一是蘇聯是否相信這個情報,還有待於驗證。此前蘇聯跟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內部有不少人相信,德國不會兩線作戰,進攻他們。所以,蘇聯能否及時調整部署,還未可知。”

“其二,德國進攻蘇聯預謀已久,這次投入了龐大的進攻力量。即使是蘇聯相信情報,有了準備,也未必能夠頂得住德國的進攻,必將遭受重大損失。”

“如此說來,蘇聯豈不是很危險,難道會被德國打敗?”

“這個嘛,我對蘇聯倒是有信心,蘇聯開始的時候會比較被動,但是最後的勝利,還是蘇聯。”

“說說理由。”

“其一,蘇聯國土廣闊,有著廣闊的戰略縱深,即使一時被動,也有很大的迴旋餘地。”

“其二,蘇聯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工業基礎雄厚,人才眾多。軍工生產強大,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軍事物資,戰爭潛力巨大。”

“其三,蘇聯抗戰意志堅決,已經退無可退,必將跟德國人殊死戰鬥,有能力進行持久戰。”

“第四,隨著進攻蘇聯,德國的戰線越來越長,補給線太長,而且比較脆弱,很容易被切斷。”

“蘇聯一定會採取堅壁清野政策,不給德國人留下可以資敵的物資。德國人想就地取得補給,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第四,德國進攻蘇聯,英國會緩過勁兒來,贏得喘息時間,反攻德國。”

“美國一直虎視眈眈,必將參加對德作戰。美國國力強大,工業發達,能夠提供大量物資,支援英國、蘇聯。”

“德國便是有義大利和日本這樣的盟國,還有一些僕從國,最後也不是對手。”

“所欲,德國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進攻蘇聯,必將促成中美英蘇世界反***同盟的形成。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好,透徹,想不到傑克還有如此眼光。不少事情,叫你這麼一說,令我豁然開朗。”

聊了一會兒,趙立冬就出來,在外間跟黃至誠聊天兒。

代學農趕緊拿出筆記本,把趙立冬剛才分析的要點記下來。

看來報告還要修改一下,把李傑克的觀點加進去。

傑克看法獨特,很有道理,有不少人所不及之處。校長看了,都會有所啟發。

當然,代學農不會說這是趙立冬的觀點。

代學農寫的報告,自然是代學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