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趙立冬只是隨便舉個例裡,並沒有譏諷他們的意思。

純粹是他們自己心虛,想多了。

“不僅我們用密碼,平民百姓也大量使用密碼。比如江湖幫會的切口,就是一種密碼。妻子跟丈夫打情罵俏,說一聲‘死鬼’,這個‘死鬼’就是代表他丈夫的密碼。”

“通訊科的行話,別人不懂,這就是密碼。機務科的一些專業術語外人不懂,這也是密碼。”

“看見外面樹上那隻鳥了麼?它的叫聲,我們不懂,但是另外的鳥兒懂。對於我們來說,鳥語就是密碼。”

連鳥語都是密碼?似乎也很有道理啊。

這樣的課程倒是新鮮,以前可從來沒人這樣講過。

趙立冬停頓一下,叫眾人消化內容。過了一會兒,接著講吓去。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密碼有什麼神秘的。我們感到它神秘,只是因為我們還不懂它包含的資訊,一旦明白了資訊,就不成其為密碼。”

“你們學會了外語,我再說英語,你們就懂了。湯先生學會了江山話,江山話就不再是密碼。”

“電子密碼,不外乎把人人都能看懂的資訊,換成別人看不懂的代號,這個過程就是加密。只要我們找到了它的加密規律,也就破解了密碼。”

“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是人為加密的密碼,都是可以破解的。但是要有足夠的素材來支援。”

“電報的傳送有兩種方式,一是有線傳輸。比如透過架設線杆拉電線傳輸,或者海底電纜傳輸。另一種方式,就是無線電傳輸。電子訊號在空中傳播,屬於一種開放式傳播,誰都能收到。如果不加密,別人就知道了資訊內容。這就是為什麼要加密的原因。”

“資訊也好,訊息也好、思想也好,傳達的目的,是為了雙方溝通。所以,必定會有一個發出者,一個接收者。就像我現在講課,就是在傳達關於機務方面的資訊。我就發出者,你們就是接收者。”

“放到打電話這件事情上,打電話的人就是資訊發出者,接電話的人就是資訊接受者。”

“放到電報這件事情上,發報人是資訊發出者,收報人就是接收者。”

“放到竊聽上,談話人是發出者,監聽人是接收者。只是這個發出人比較特殊,是在不知道有接收者的情況下,發出資訊。”

“發出者和接收者的位子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比如現在,你們誰提出了問題,就是發出者。我聽到了問題,就是接收者。我進行解答,又變成了發出者。你們聽了,就成接收者。”

“接聽電話也是如此,收發電報也是如此。電話有話筒,到了電臺,就有發射器和接收器。”

“因為時間和空間原因,有時候雙方不能直接溝通,完成資訊的收發傳遞。”

“比如說我今天上課,通訊科的劉副科長要值班,沒有時間來聽課,但是她又想了解今天的講課內容。安科長就可以把她的筆記借給劉副科長,或者幫劉副科長講解。這個時候,安科長就充當了一個資訊中轉者的角色。”

“這是時間上的例子,現在舉一個空間的例子。還是安科長,比如,安科長,你不要皺眉頭,我只是舉個例子。比如安科長此時在朝天門碼頭,她想聽我的課。但是距離太遠聽不到,怎麼辦呢?”

“安科長靈機一動,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她命令通訊科的手下全體出動,每隔10米遠站一個人。我這邊說一句,屬下們就轉達一句,一個傳一個,即使安科長在朝天門,最後也能知道我說了了些什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