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是風雨同舟,不離不棄。

這一場大暴雨,有很多人捐款,也有很多企業捐款。

在這一次的天災面前,很多人也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捐款最積極的企業,捐得最多的企業,都是國內的企業。

一些企業自身的經營都有了問題,但面對這樣的災難,還是很痛快的掏出腰包進行了捐贈。

這也讓很多人明白了一件事情——真正遇上困難的時候,還是國內的更靠得住。

所有的企業都追求利潤,但是把利潤給了國內的企業,關鍵時刻,人家還是會回報這個社會。

給了國外的企業,卻不一定。

而且國外企業所賺取的利潤不見得比國內企業要低。

有時候所謂的國際品牌,產品都是在國內生產的,他們只是貼一個牌子,就能拿去產品九成以上的利潤。

那就讓人疑惑了——為什麼不直接支援國貨呢?

不是說所有的外資企業都沒有進行捐助,也不是說所有的國內企業都給了捐助。

外資企業也有他們良心的地方,國內企業也有很多黑心的存在。

有的在國內賺到了錢去國外鉅額捐贈的國內商人,也有對國內進行鉅額捐贈的國外資本家。

只是在這一次大暴雨的災情下,表現的最為積極的,就是那些國內企業。

而這幾年又處在一個敏感的時期。

幾方原因匯聚在一起,在網路世界的輿論場掀起了一陣頌揚國貨之光的熱潮。

在這一次天災中捐贈的國產品牌,都被稱之為國貨之光。

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得到了追捧。

——反正質量相差不大,價格甚至還更優惠一些,為什麼不支援國貨,便宜自家人呢?

在這樣的熱潮下,天元集團那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突然就成為了知名品牌。

蘇毅最後幾年的投資趨於保守,投資的實業都是沒有什麼核心技術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賺多少錢,而是為了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所謂的社會責任感。

他弄不到核心技術,所投資的都是過氣產業,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

但是,質量上面還是挺嚴格的。

他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來做這樣的投資,並不是單純的為了賺錢,當然不想因為生產偽劣產品把自己的名聲搞臭。

而且,投資的雖然是過氣產業,但天元集團有錢,使用的技術都是產業中最好的技術,生產線都是最貴的生產線。

生產出來的產品,從質量上來說並不比別的同類產品差,甚至屬於整個產業最前端那百分之一的範疇。

比不上那些知名品牌的,也就是一個名氣而已。

都是一些中小企業,沒有錢去一線電視臺做廣告,沒有知名度,給別人的印象就是廉價產品。

實際產品的質量並不比那些知名品牌低,甚至還要高那麼一丟丟。

以前是沒有名氣。

現在藉著這個慈善營銷,在國貨之光的熱潮中刷足了存在感,提升了這個品牌的社會認知度。

而在這個時候,很多收到他們產品的人都在網上表示他們的質量有多好,比那些十貴死貴的大品牌質量還要好很多。

這裡面自然有著溢美之詞,但也確實是很多使用者的感受——人的感受有時候會被情感所左右,當一個人認為這一件產品代表著善良和正義等美好品德的時候,使用體驗就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