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進城最好,能不跟官府打交道就不要湊上去,價值觀不同,無話可說,除非一方能改變過來,現在的丁三公子正在改變中,改變他的人就是王德發,拿著雪碧可樂花生米,坐在了三公子的車中,兩人面對而坐,另外2個隨從一人趕車,一人坐車轅處了。

王德發問道:“三公子是讀過書的人,雖只是生員(也就是秀才,其實已很了不起),也算能明道理了,可我卻有一點不明,還請三公子教我。”

丁三公子受寵若驚地恭手道:“王大人言重,小生這點微末,只可教人,羞煞人也!還請王大人直說。”

王德發道:“中華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創道“公天下”,在秦漢又被改為“家天下”,到如今成為“天下之害”,今已為“今也已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因為這樣,看李闖禍害,靡亂天下,關外韃子屢闖邊關,這一姓之天下還能多久?

我卻認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姓已優樂。這叫“天下民本,三公子,你怎麼看?”

這丁三公子頭冒冷汗了,這是能回答得了的,這不就是要推翻朝廷統治嗎?不過這天下民為本,說的真好啊。

王德發繼續補刀:“咱們說淺顯一點,士農工商,士為先,商微末,商不通,則國無本,重農抑商還能走多遠啊?

士紳官商不訥稅,民富而國窮,這大明還能存否?

藏富於民,為何平民百姓如此貧困啊,這民為哪民?何為民?

朝庭以文馭武,武不昌而民貧弱,國家能強否?

生之初,人未有權也,天命本觀謬誤也,人人生而平等,沒有等級、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分工不同,這叫天賦人權,難道不應提倡嗎?

說完,一恭手道:”三公子,我提了許多問題,本不想讓你馬上作答,按你的學問用孔孟之書,程朱理學來回答,肯定很輕鬆,可那是假大空,你細細想想,真是這樣嗎?停車!就此別過。”

剛下車,王德發又道:還有一事,“再過幾月,李闖必過黃河攻取太原,望三公子早作打算。”

丁三公子一臉懵逼狀,這是演那出。

又行2日,好玉林在手臺上通知,車隊進入一個叫馬家灣的村子,距寧武關還有8裡,問是不是紮營,張恆一看了看天色,回說紮營吧,看到村南面有一個大池塘邊選平整地。

明天就要過寧武關,今晚大家早早休息,做好必要的過關準備,5人組連夜定出3個方案,1,按商隊通行,如有不為,就好言勸慰。花點物資做交換。2,用丁三公子當人質,讓他去通融,必要時脅迫通行。3,再不行就回轉神頭泉,往東找適合地方,佔山為王,建設基地,等待來年寧武關被農民軍打破後再說。

次日一早,早飯後又是一場鬧哄哄地拔營排隊起步,行進3裡後,路兩邊的囤堡越來越密,有明軍在囤堡上了望駐守,車隊插遍三角小旗,表明是商隊,也沒看到有明軍出堡攔路,樂建其成,不管不過往寧武城而去,寧武城,城牆高大,磚石砌城,望見北城門外沒有護城河,總算是鬆了口氣,要不然車隊又不好過了,前面李衛部5騎已經進入城內了,張恆一馬上通知5騎去南城門看看情況,大車能不能透過,一會兒李衛回報,南城門可能高度不夠,大車能不能過需丈量,不過東門可過,也是一樣,建議走東門。

寧武關因幾次擴建修繕南城門有一個二洞,也就是城門洞外高,內矮。反而東門是南下太原的正門,就是出門洞後有一個正枴,就是90度直角轉彎,有了這個正轉如敵兵來攻,就不能囤兵城門口,這是建城時故意為之。

5人組聽了大喜啊,一行車隊順利進入城內,正準備入東門而過,恰被城內一行官兵攔住,領首正是寧武守禦千戶所千戶官柴復洞,周遇吉手下大將,車隊已停,塞滿整個街道,雙方對持了起來,這千戶是故意把車隊引進城內才阻攔,難怪城內不見百姓人影,連街道2旁商家也沒開門。

經過5人組用手臺緊張商討後,決定採取第二套方案,由好玉林、朱康保護王德髮帶丁三公子去交涉。

丁三公子跟柴復洞還真認識,那時在三公子老父60大壽時見到過,因丁應壁是山西承宣佈政使做壽,四面八方的人全來了,當然少不了3關總將周遇吉了,柴復洞作為手下大將當然也來了,可丁應壁是文官,跟軍隊也是個應付,就由丁三公子出面招呼,不過丁三公子眼高於頂,自己是讀書人,跟這些丘八也沒什麼話可說,認是認得了也沒什麼交情。

“哎呀呀!這不是柴大人,柴千戶嗎?怎麼不認得某人了,某是丁布政使家三公子啊,打擾,打擾啊,咦!周大人怎麼沒見?一會我親自上門去請見,啊!柴大人為何攔在此地啊,此地不是說話處,找個地方咱們好好敘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