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寧武關守將(第2/2頁)
章節報錯
良久後才道:“確是姜總兵來的文書中說有一幫來歷不明商隊,打著大明旗號,手中有許多稀奇之物,更有千里鏡和千里傳聲之器具,我等一時心貪,從大同後就一直尾隨,經過每天觀察,看到貴軍也就幾十人,幾十杆火銃便… … 。”
王德發假裝一副很煩的樣子說道:“丁三公子,關於你們之間有什麼交易,有什麼利益關係,有什麼勾當,不感興趣,也不想聽解釋對和錯,本來這就放你,被俘虜的51人一會我們也放回,可你等三人還不能放歸,等我們過寧武關時還的用用你,這周遇吉是位猛將,到時怕不好通融,就要請你出面。”
丁三公子長長吐了口氣,暗道,命是保住了,有求於我就好啊,就怕不明不白地死。
丁三公子順杆爬道:“多謝大人活命之恩,它日定當相報。”
王德發風輕雲淡道:“報不報的無所謂,只要三公子能讓我等順利透過寧武關,還能有一份大禮相送,再為你開脫這次失敗的責任。”
丁三公子立馬道:“活命之恩已難報,怎好再要大禮,只要能開脫這次失敗的責任,我當盡力跟周將軍去斡旋一二。”
王德發大喊一聲:“好,來來來!以茶當酒,滿飲此杯,君子一諾,一言為定,來人,送三公子等回馬車。”
等送走人後,王德發哈哈大笑,程學啟豎起大母指道:“老王,你剛才說的千戶所是真的,還有你怎麼知道他爹是按察司的,還了解很詳細。”
王德發得意洋洋道:“沒文化,真可怕,跟你們說吧,我是一半靠猜,一半靠蒙,還有一點點,我讀過明史,有一陣還迷上了,就說說這個丁三公子他爹,省部級官員,這官還是很大的,也沒幾天可活了,快死了,他的墳到2016年還在,當地政府還把死後朝廷哀榮褒獎的石碑找到,當成了文物保留下來,旅遊過太原時去看過,追封中憲大夫,母貴氏,封太恭人,碑上可是寫的清清楚楚,子三人:長秉廉,舉人,韓氏出,娶生員張燧女,繼娶生員方三樂女;次秉直,增廣生,李氏出,娶生員張紹綱 女;三(次)秉彝,廩生,韓氏出,聘舉人張榮女。女二:一適劉三輔,一適生員張大塈。
孫男一:茂桂,秉直出。孫女三:二秉廉出,一秉直出,俱幼,未聘。
你們看看,就老大是舉人,老二是秀才,老三就是秉彝,廩生,韓氏出,看看,還是庶出,沒什麼出息。
再說我們附近就這幾個千戶所近,昨晚有官軍的話,逃不過這幾個千戶所,嘿嘿!”
今天所受不同的刺激,就數5個大學生了,張天樂在一邊抽著煙說道:老費啊,年輕就是好啊,你看看他們,穿越後,成熟了許多,在看待許多問題上學會了先思考,接受能力強,你看王德發有點老謀深算,去聽聽他又在說書了。
“話說這寧武關由寧武守禦千戶所,在崞縣西北寧武關處,弘治十年設立至今,跟偏頭關千戶所 、八角千戶所形成犄角,這八角千戶所在地崞縣西北八角堡 ,偏頭關千戶所在河曲縣東北偏頭關 ,統屬周遇吉轄制。
周遇吉是個猛人,為什麼說是猛人,因為周遇吉區區五千戰兵,擋住大順軍二十萬,殺傷八萬,不過要到明年1644年正月寧武血戰,兩人在關下大戰了七天七夜,最後周遇吉彈盡糧絕,苦等援兵未果,寧武失守,隨後李自成氣不過,屠盡寧武城中不分婦孺老幼,這就要說到大同總兵姜瓖,周遇吉戰死罪責就是姜瓖見死不救,要不然就沒李自成什麼事了,
寧武大戰打的李自成懷疑人生,如果一路過去再多幾個周遇吉,還沒等打到北京,自己這點兵力就被折騰光了,想退兵守西安算了。自成集眾計曰:“寧武雖破,吾將士死傷多。自此達京師,歷大同、陽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盡如寧武,吾部下寧有孑遺哉!不如還秦休息,圖後舉。
可是,周遇吉只是一人勇猛,而別人卻不是周遇吉,全是貪生怕死之輩,鼠耳!正當李自成想退兵,不想好訊息接踵而至。刻期將遁,而大同總兵姜瓖降表至,自成大喜。方宴其使者,宣府總兵王承廕表亦至,自成益喜。
九邊重鎮大同、宣府不戰而降,其他關隘,再也沒有遇到有力抵抗,從寧武關到京師,李自成再無阻礙。
後人之所以崇尚周遇吉,因為他是一面旗幟,代表的是氣節,是捨身取義的精神,在紛亂的明末,是他豎立了一根標杆,一座豐碑,在精神上激勵著後人,他死守孤城為的不是自己,是一種不屈,是身後的家園,哪怕這個國家看上去搖搖欲墜,大多數人已認為沒有堅守的意義。雖千萬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