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曹髦:此時不搏,更待何時(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沉領令而去。
洛陽大逃亡之時,王沉一度棄了曹髦獨自逃生,這讓曹髦心中很是不滿,但在到了鄴城之後,王沉向曹髦舉薦了琅琊王氏子弟王戎,憑著這一份識人的功勞,又重新被曹髦所接納。
王戎,字浚衝,竹林七賢中的最小一位,也是成就比較大的一人,在歷史上,他曾為晉國的建威將軍,參與晉滅吳之戰。
曹髦在得了王戎之後,喜不自禁引為知己,不僅將宮中禁衛的指揮權交給了王戎,而且還將誅殺司馬昭的計劃合盤托出。
這對曹髦來說,並不算什麼。
如果沒有信任,又如何能讓手下的臣屬為之賣命。
但這位少年皇帝卻不知,他還是太年輕了,太過於相信人性的偉大。
他這邊剛剛將計劃說出口,王沉、王戎就立馬轉頭告訴了司馬昭。
識實務者為俊傑。
在竹林七賢之中,有不滿朝政隱居避世的阮籍,有放蕩逐流的劉伶,也有趨炎附勢的王戎。
在這位少年成名的王家後起之秀眼裡,曹髦這種誇誇其談、又好大喜功的傀儡皇帝,正是他取信司馬昭的最好踏腳石。
曹髦在前殿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想要大幹一場。
在鄴城皇宮銅雀臺中,皇后卞氏一臉的憂心沖沖,不時的站起身來回踱步,走了幾步之後,又忐忐不安的坐下來。
曹髦急著想要親政,想要掌權,這個心理卞氏都知道。
但她更知道,現在的魏國朝堂,是什麼個情形?
高平陵之變後,忠於曹魏的臣子、將領幾乎沒掃蕩一空,就算還有心向曹氏的,也都隱匿了起來,不再出頭露面。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曹髦一個威望不高、手無兵權的名義天子,卻要冒險來一場兵變,試圖誅殺權臣司馬昭,這怎麼可能?
卞皇后幾次勸說曹髦忍耐,換來的卻是曹髦對其的冷澹,已經十二歲的曹髦,覺得自己已經成年,並且有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好友。
“皇后,你不用勸了,司馬懿父子惑亂大魏朝堂,以致國力衰退,人才凋零,與蜀國作戰更是連連失利,司馬氏的眾叛親離,人心已失,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朕向皇后保證,劉封能做到的事情,朕也一定能做到。”曹髦拋下這麼一句豪言之後,遂再不理會卞氏之勸。
擔憂不己的卞氏,只能唉聲嘆氣,跟郭建等幾個心腹內侍抱怨曹髦操之過急,恐怕結果會適得其反。
“皇后,陛下行事實在太沖動了,我們應當早作預防,屬下以為,當務之急,可聯絡蜀國引為後援,有南鄉公主、金鄉公主在,留一條後路也是好的。”
郭建是劉封派到曹髦身邊的暗間,見多識廣的他,對曹髦的衝動之舉,也是搖頭不己。
搞兵變奪權要是容易,那誰都能夠當皇帝了,曹髦這麼做,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