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司馬宣華為了成濟之事,鬧出不愉快。

這事情雖是杜預家事,但在晉軍之中,影響卻是很大。

守衛鄴城的這支晉國郡兵,成份很是複雜,軍中將校的出身和履歷也是五花八門。

其中一部分來自於從洛陽撤退出來的宮中禁衛,也就是當年曹魏的將門後代;還有一部分來自魏晉地方郡兵抽調,這些郡中的勇武者也是當年守城的主力。

鄴城西門。

晉軍偏將馬隆帶著兗州兵守在此處,聽到司馬宣華與成濟鬧翻的訊息,眉頭先是一皺,然後又重重的嘆了口氣。

在魏國尚在時,馬隆還是兗州的武官,當時的兗州刺史令狐愚與他有恩,令狐愚與王凌被殺之後,馬隆以門客身份領回令狐愚的遺骸,後用私財殮葬,這一事蹟在魏晉傳為佳話。

司馬昭登基之後,從杜預口中,聞馬隆之名,即間拔馬隆為武猛從事。正因為有杜預的舉薦之恩,馬隆才在鄴城打得甚是堅決,讓鍾會空有計謀,卻屢遭碰壁。

“徵南大將軍與高陸長公主不睦,這是杜家、司馬家的私事,作為臣屬,還是少管為妙,只是這鄴城,怕是難守了。”

馬隆在部下面前,不時出聲警告提醒,他的本意,是要將散了的軍心給收攏過來,但同樣的話,聽在不同人的耳朵裡,感受卻大不相同。

守衛鄴城東門的偏將,為徐晃之孫徐霸。

按徐晃祖一輩的資歷,若還是在曹魏,地位不僅僅是裨將,但世事造物弄人,等到徐霸成年之時,曹魏被司馬晉替代,徐霸祖上的功勞,不僅沒有被認可,還被視為曹魏死忠來忌憚。

這一次,要不是司馬昭手裡實在沒人,又加上杜預力薦,徐霸可能還只是河內郡的一名郡尉。

“三日之後,開啟城門,接大漢天軍入城。”徐霸手中,拿著一封帛信,信中只有這幾個字,但卻有千斤之重。

曹節在鄴城之中,聯絡上的最重要一人,就是徐霸。

徐晃早年為楊奉部將,後來跟著楊奉保護漢獻帝劉協東來投奔曹操,有這一段勤王的經歷,徐晃雖然不算劉協的人,但也是親近漢室的一員將領。

曹丕幾輪血洗忠漢之士時,雖然曾對徐晃起過疑心,但由於其戰功卓著,在軍中甚有威望,所以,最終並沒有拿徐晃怎麼樣。

徐晃死後,兒子徐蓋被曹丕冷落,只能襲了封侯爵位混吃等死,到了司馬懿父子掌權時,河東徐氏也沒能緩過勁來。

曹節是曹操之女,知曉曹操生前對徐晃很是厚愛,這些年她人在山陽郡,對就在隔壁為低階郡吏的徐霸很是關照,再加上劉協皇帝的身份,徐霸成為劉協、曹節的人順裡成章。

開城,歸漢。

曹節的這句話,讓徐霸心中本已熄滅的壯志又燃燒起來。

“也罷,吾祖當年,就是扶持皇帝的忠義之將,吾今日授詔歸漢,也是順應天子感詔的義舉,徐氏復興當此時也。”

沒有得到司馬家族的重用,徐霸當然不甘心為司馬氏效死,原本他還想著投降蜀國於祖父名聲有損,現在曹節拿著劉協的信物遊說,那這一層顧慮也就沒了。

鄴城軍心動搖。

杜預對此也是無可奈何,馬隆、徐霸這一級別的將領,與司馬氏的關聯並不密切,司馬懿父子得勢之時,他們也沒得到多少關照,現在就算臨時抱佛腳,也不一定能收攏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