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諸侯爭霸,諸葛家族的老祖宗為了規避風險,將家族分成三支:

一支以諸葛亮為首,投奔劉備;

一支以諸葛瑾為首,投奔孫策、孫權;

最後留守一支,效力於曹操。以晉國徵東將軍諸葛誕、泰山太守諸葛緒兩人為首,雖然同朝為官,但諸葛誕、諸葛緒平時卻無多少往來,他們之間,甚至還差一點為了爭奪族長之位打起來。

在找不到合適的明主之時,分支避險,以免全族俱滅,是一個家族想要長久存活的基本手段,不過,這種家族子弟分效不同陣營的方法,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出現族中子弟自殺殘殺的情形。

因為劉封的出現,大漢中興在即,諸葛家族的子弟已經發現,他們現在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舉族歸附大漢。

有諸葛果在宮中,有諸葛亮留下的餘蔭,諸葛家族成為名門大族也不是奢望。

抱著這樣一個目的,三支諸葛家族的年輕子弟,匯合到了一起,其中,諸葛亮、諸葛瑾兩支子弟,早已有了來往,琅琊諸葛氏一方,諸葛衝、諸葛靚兩人各受了父親委派,來到洛陽,尋求另外漢國諸葛家族的支援。

他們之所以來到諸葛喬府上,主要是因為諸葛喬一人橫跨了蜀漢、東吳兩邊,他既是諸葛亮的養子,又是諸葛瑾的兒子,哪一邊都可以將他算作自己人。

當然,現在東吳已經沒了,諸葛喬也就無需左右為難,這一層顧慮去了,他在大漢朝堂的地位也越發的顯貴起來。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諸葛喬的妹妹諸葛果,現在是劉封的美人。

當著諸葛靚、諸葛衝的面,諸葛喬不動聲色,他不會主動告訴這兩個遠房的族親,他們想要見的大漢皇帝,就在府中的內室。

“伯松兄,弟臨來洛陽之前,家父有言,願率徐州兵馬投奔大漢,至於條件,也是簡單,只要徐州刺史之位,繼續由家父擔任,州中兵權一應事務悉數不變。”

諸葛靚的年紀和諸葛喬差不多,資歷上是晉國的徐州刺史部將校,說話的底氣比起其他人,要更加的充足。

按他話中的意思,是諸葛誕想要割據徐州,自立一方。

其實,這個想法諸葛誕在東吳亡國時就有了,只不過,當時他還擔心司馬昭的壓制,所以,不敢明目張膽,現在,司馬昭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諸葛誕的野心也一下膨脹起來。

劉封在暗室中擁著諸葛果,聽著前堂傳來的爭執之聲,對諸葛家族看似高明,實際卻是低劣的手段搖頭嘆息。

從諸葛家族的這些人才來看,可以說用濟濟兩個字來形容。

如果諸葛家族的子弟齊心協力,共同輔佐一個國家,很可能發展成為更大計程車族,但是諸葛家的老祖宗在家族發展路線上,選擇了更為穩妥的在魏蜀吳三國分別下注,這個選擇歷史證明行不通。

在蜀漢,諸葛亮死後,諸葛瞻能力平庸,無法擔當護國重任,綿竹關一戰最終敗亡。

在東吳,諸葛恪專權,結果被孫峻反擊,落了一個滿門抄斬。

在魏晉,諸葛誕發動淮南第二叛,兵敗之後被殺,只有諸葛靚幸運的逃到了東吳。諸葛緒在魏軍攻打蜀漢途中,兵權被鍾會所奪,在被囚禁送到長安之後,要不是有一個諸葛琬幫忙說情,諸葛緒的下場,並不比于禁強多少。

如果歷史不作改變,諸葛家族最終會被湮沒在胡人亂華的大屠殺中,最後消失於史籍,不復存在。

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