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郿縣初戰擊破匈奴之後,劉封一面大張其鼓,擺出直接攻打長安的聲勢,一面遣出多支偏師,搶佔渭水兩岸的多處縣城、鄉邑。

古時打仗,多重城池,而不重鄉邑。

這是因為城池裡面有穀倉, 有財帛,有打仗需要的物資。

但有一點,糧秣是從地裡種出來的,不是城市裡本來就有的,關中的良田在渭水兩岸,並不在魏軍佔領的大城裡面。

劉封這一次大舉北伐關中,之所以敢在陳倉、嶢關沒拿下時疾進, 就是想的奪取魏國的後方補給。

如今正是九月末,十月初, 關中秋收的時節,鄉邑的大田裡面,到處都是金黃色的麥子。

既然關中有糧,那漢軍要是再從巴蜀運糧過來,才是真的傻了。

劉封不是什麼善人,就食於敵國的計謀,早在春秋時的孫子兵法中就有闡述,這一次,漢軍的軍糧補給,當然要靠關中的收成來填充。

至於說,就食於敵,會不會引起關中百姓的反抗,這麼想的話,那純粹是多想了,百姓把糧給了漢軍, 他們的安全自然由漢軍來保護。

城內死守的魏軍,那就不好意思,只能餓肚子或吃吃陳糧了。

十月上, 一支支的增援軍隊從蜀郡北上,開始向漢中、關中方向而來。

蜀漢朝堂內部,由於劉禪的力量被提前清除,又有費禕、王異留守成都,再加上朝中官員多為劉封親近之人,這一次的增援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攔。

和以往諸葛亮幾次北伐不同,這一次的增援除了一批批的人之外,並不需要運輸糧秣,甚至連器械,劉封也下令不要運來。

關銀屏、呂玲綺的宣教司宣傳隊,是第二批進入漢中的隊伍,這支特殊的隊伍,有男有女,總體來說,還是女子居多。

他們中間,有不少人的祖籍就是關中,當初離亂之時,迫不得已逃到了巴蜀,現在有機會回到故土,心情激動可想而知。

人心的爭奪, 是關中得失的根本。

三國鼎立末期的關中,表面上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暗潮浪湧。

魏國世家大族林立,各種軍屯、民屯多如牛毛,在鄉邑的塢堡裡面,什麼都沒有的屯民、田奴、牧奴,是最被壓榨的一群賤民。

他們中的許多人,祖一輩、父一輩都是奴僕,到了他們這一輩,身份還依舊是奴。

生而為人,卻只能被他人驅使。

這些人渴望改變貧苦的生活,但面對魏國世家統治一切的強權壓制,任何的反抗,最後都是失敗,就如黃巾起義一樣。

要是劉封沒有領著漢軍到來,貧苦的關中百姓只能再等上幾年。

歷史上,蜀漢亡國之後不久,雍涼地區就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西北邊民大暴亂。

齊萬年、郝散、禿髮樹機能這些邊地的胡人英豪揭竿而起,參與其中的亂民,雖然多數是氐羌、鮮卑胡人,但也有相當部分的漢人貧民。

西北邊民之亂人數最多時,集結流民俱有二十餘萬眾,攻城掠地,勢不可擋,西晉大將胡烈、牽弘、周處等人,在鎮壓暴亂中俱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