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孫權犯老毛病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吳、魏兩軍圍繞合肥展開的戰事,在四月份的時候,達到最激烈的頂點。
魏國揚州刺史王凌頭很鐵,也甚有謀略,在魏國的後期,成長為獨擋一面的名將,其後, 更是發動了反對司馬氏篡權的淮南第一叛。
陸遜藉著春耕的有利時機,率領吳軍主力突然出現在淮上,出乎魏國大多數將領的意料,但這裡面,並不包括王凌。
合肥城頭,兩軍連番惡戰, 一時僵持不下。
王凌在守城方面,甚有心得, 又加上手裡張、樂等將給力, 使得吳軍幾次攻上城頭,都被守卒拼命擋下。
陸遜見周魴重傷,心中也是震驚,周魴的武力在吳軍諸將中獨領一份,當年的石亭之戰,就是他的驍勇機謀,才讓吳國獲得了立國之戰的勝利。
更讓吳軍將校喪氣的是,左督朱桓在這個關鍵時候,又突感風寒病倒了,在無奈之下,只能將部曲交給兒子朱異來指揮。
久戰不下,又連續折將,面對不利戰局,若是換了孫權,估計已經要下令撤退了, 而陸遜卻完全不這麼想。
面對事先沒有預料到的困難, 這位吳國大都督再一次逆變,展現出讓人驚歎的軍事指揮才能。
“司馬師在壽春按兵不動, 他這是怕了?”
“陛下,王凌死守合肥,必然不敢輕出,我軍若是分兵奔襲敵之後路,有很大可能將敵分而殲之。”
在給孫權的請示戰報中,陸遜重點描述了他對司馬師、王凌關係的判斷。
依靠穿插隊伍報送回來的情報,陸遜漸漸發現了魏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合肥、壽春兩城之間的聯絡似乎並不是很順暢。
更確切的說,是徵東將軍司馬師和揚州刺史王凌之間出現了矛盾和分歧。
司馬師年輕氣盛,有父親司馬懿的支援,得以越級上位。
這在和平時期並沒有什麼,穩穩當當的當個一、二年徵東將軍,鍍金之後的司馬師就能回到朝堂平步青雲。
但偏偏在這個時候,吳國發兵來攻淮南。
又偏偏,領兵的還不是老菜鳥孫權,而是更善於在逆境中捕捉戰機的陸遜,司馬師在是否增援合肥的問題上猶豫不決,讓陸遜發現了破敵的良機。
隱隱感覺到勝機的陸遜立即連續下出強手,丁奉軍剛到潛山、灊山,未及休整,就接到陸遜的命令,指示他們迅速向芍陂一帶進軍。
芍陂這個地方,是由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又稱安豐塘,位於壽春的西南方向,主要是引淠入白芍亭東成湖,全盛時期可灌田萬頃。
淮水一帶的魏軍十餘萬軍隊最主要的糧食產地,就是芍陂。
丁奉本來還想要討價還價一番,但陸遜早有所料,同時派出顧雍之子顧譚、朱桓之子朱異領七千吳軍精銳前來合兵。
顧、朱兩家皆是吳郡世家,顧家與蜀漢關係甚好,朱異則不然,由於伯父朱據死於張任之手,朱異對蜀漢的態度並不怎麼好。
吳、漢三將舉兵北上,襲擾芍陂,多處魏軍軍屯被焚,損失一時無計。